翻译
唉,我离开故土已经很久了,如今得到你这样的友人,就如同回到了家乡。现在你又要离我而去,从此以后老朋友就更加稀少了。我并不吝惜故人的远离,只是担心今后难以再像从前那样促膝长谈、倾心交流。你是一位品格高洁的君子,如同西方圣贤之士,身上佩带着如贝壳与珍珠般美好的德行。你的风度温婉如同未曾踏出闺门的少女,纯真而含蓄。又何须一定要显露于门户之间?真正的美玉即使深藏不露,也自有其光辉。
以上为【送虢令赵荐】的翻译。
注释
1. 虢令赵荐:虢,古地名,唐代有虢州,宋代属陕西路;令,县令;赵荐,人名,生平不详。
2. 去国:离开京城或故土,多指被贬或流寓在外。
3. 得君如得归:得到你就像回到故乡一样安心,形容友情深厚。
4. 故人稀:老朋友越来越少。
5. 晤语非:不能当面交谈,指难以相见、交谈不畅。
6. 佳人西方子:佳人,贤人、君子;西方子,可能指西方圣人,或借指有道之士,亦或暗用佛家“西方极乐世界”之意,此处应解为道德高尚之人。
7. 佩服贝与玑:佩,佩戴;服,穿着;贝与玑,皆为珍宝,贝指贝壳类装饰品,玑为不圆之珠,比喻美德。
8. 宛兮若处女:温柔的样子好像未出嫁的女子,形容纯真含蓄。
9. 未始识户扉:从未认识门户,比喻不涉世事、不张扬。
10. 潜玉有光辉:深藏的美玉依然有光华,喻指有才德而不外露者自有其价值。
以上为【送虢令赵荐】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送别友人赵荐(虢令)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才德的赞美。诗中情感真挚,既有离别的不舍,又有对友人高尚品格的敬重。苏轼以“得君如得归”开篇,凸显了在贬谪流离中得一知己的慰藉;而“但恐晤语非”则流露出对未来无法常见面、畅谈的深切忧虑。后半部分转为对赵荐人格的礼赞,用“佳人西方子”“潜玉有光辉”等意象,称颂其内敛而高贵的品德,体现出儒家“君子藏器于身”的理想人格。全诗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情理交融,是苏轼赠别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送虢令赵荐】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结构清晰,情感层层递进。开篇“嗟我去国久,得君如得归”直抒胸臆,将漂泊之苦与得友之喜并置,突显赵荐在苏轼心中的分量。次四句写离别之忧,“舍我去”“故人稀”已见伤感,“但恐晤语非”更深入一层,表达的不仅是空间上的分离,更是精神交流中断的恐惧。后六句转向对赵荐人格的赞美,运用比喻与象征手法,将其比作“西方子”“处女”“潜玉”,突出其内敛、高洁、不事张扬的君子风范。这种由情入理、由人及德的写法,体现了苏轼诗歌“情中有理”的特点。语言上虽无奇崛之辞,却自然浑成,意味悠长,展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平淡而深邃的审美取向。
以上为【送虢令赵荐】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淡而情深,于离别中见交谊之笃,于称美中见自省之志。”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得君如得归’五字,写尽迁客孤踪之感;‘潜玉有光辉’则见君子不求闻达之意,二语足传。”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赠人之作,多率意为之,此独沉郁顿挫,有唐人风致。”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常以玉喻德,此诗‘潜玉’之喻,承《论语》‘韫椟而藏’之意,又近陶渊明‘幽兰生前庭’之趣,可见其儒道兼融之怀。”
以上为【送虢令赵荐】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