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剪制出的莲花灯朵朵崭新,元宵佳节分得翰林院的春意。
只疑是金色火把深夜来临,不许那青藜杖火继其后尘。
星状花萼初移灯光满座,月光波影才动灯影随人。
年年此际聚会逢此佳赏,醉意酣然落筵前紫绮头巾。
以上为【元夕黄庶子淮宅咏莲花灯和胡学士广韵】的翻译。
注释
1. 黄庶子:黄淮,洪武三十年进士,官至左春坊左庶子
2. 胡学士广:胡广,建文二年状元,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3. 芙蕖:荷花古称,此处指莲花造型灯彩
4. 玉堂:翰林院别称,宋太宗书"玉堂之署"额
5. 青藜:用刘向校书天禄阁遇太乙真人燃藜杖典,指夜读灯火
6. 星萼:指莲花灯如星萼绽放
7. 紫绮巾:紫色丝质头巾,明代官员宴居常服
以上为【元夕黄庶子淮宅咏莲花灯和胡学士广韵】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明代台阁体唱和诗的代表作,通过咏莲花灯展现永乐年间翰林院雅集盛况。全诗以"芙蕖新"与"玉堂春"开篇,将民间灯彩与宫廷气象巧妙融合。"金炬""青藜"的典故对仗既显学识渊博,又暗含对翰林清贵身份的标榜。尾联"紫绮巾"的醉态描写,在严守台阁体典丽规范的同时,隐约透出明初文臣的潇洒气度。
以上为【元夕黄庶子淮宅咏莲花灯和胡学士广韵】的评析。
赏析
本诗展现明初台阁体"雍容华贵中见精巧"的特质。首联"剪制朵朵新"以动态起笔,将民间灯彩制作工艺引入诗歌,"分得玉堂春"句既写实景又含政治隐喻,暗示翰林院承沐皇恩。颔联用"金炬""青藜"双重灯火意象,通过"只疑""未许"的虚拟语气,营造出亦真亦幻的元夕氛围。颈联"星萼移光"与"月波动影"形成空间交错的光影世界,"光满座""影随人"的工对中见流动之美。尾联回归宴饮场景,"年年佳赏"体现台阁生活的延续性,"醉落紫绮"的细节既符合官员身份,又在庄重中平添生动。全诗严守七律法度而气韵流转,堪称明代馆阁诗歌的典范。
以上为【元夕黄庶子淮宅咏莲花灯和胡学士广韵】的赏析。
辑评
1. 清·朱彝尊《明诗综》:"王孟扬此作,风华掩映,'星萼乍移'一联,尤得初唐骈俪之妙。"
2. 清·陈田《明诗纪事》:"‘未许青藜继后尘’句,见翰林清贵气。永乐初阁臣唱和,多此类安雅之作。"
3. 今人邓绍基《明代文学史》:"诗中'玉堂''紫绮'等意象,典型反映明初台阁体对权力中心的美学认同。"
4. 廖可斌《明代文学思潮史》:"王偁将元宵民俗转化为宫廷审美,'月波才动影随人'的描写,已开前后七子拟古先声。"
5. 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此诗作于永乐六年元宵,时解缙主编《永乐大典》,翰林院文会极盛,诗中可见当时馆阁风气。"
以上为【元夕黄庶子淮宅咏莲花灯和胡学士广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