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前月满川,抱关老卒饥不眠。
夜闻三人笑语言,羽衣著屐响空山。
非鬼非人意其仙,石扉三叩声清圆。
洞中铿鈜落门关,缥缈入石如飞烟。
鸡鸣月落风驭还,迎拜稽首愿执鞭。
汝非其人骨腥膻,黄金乞得重莫肩。
或取而有众愤喧,讼归有司今几年。
无功暴得喜欲颠,神人戏汝真可怜。
愿君为考然不然,此语可信冯公传。
翻译
李公择向我求取关于黄鹤楼的诗,因此记起从前听冯当世所说的一段往事:
黄鹤楼前月光洒满江面,守门的老兵饥寒交迫难以入眠。
深夜里听到三个人谈笑说话的声音,身穿羽衣、脚踏木屐,在空山中发出清脆的脚步声。
那不是鬼也不是常人,猜想他们应是神仙。
轻叩石门三次,声音清越圆润;
洞中传来铿锵之声,石门随即关闭,
一人飘然飞入岩石之中,如同飞烟般缥缈。
等到鸡鸣月落,仙人乘风返回,凡人跪拜叩首,愿做随从牵马执鞭。
仙人说:“你并非有仙骨之人,身上充满俗世腥膻之气,即便给你黄金,也承受不起这份重负。”
那人后来却用乞讨得来的丹药带回家,用破旧的席子和毡布包裹着,
夜里藏在茅屋中,却光芒四射直冲天际。
乡里的人来看,发现那东西似石非石、似铅非铅。
有人强行夺取,引发众人争抢喧闹,官司打到官府,至今已多年未决。
此人无功而获宝,欣喜若狂,简直癫狂;
神仙戏弄他,实在令人怜悯。
希望你能考证这故事是否真实,此语可信,是冯当世亲口所传。
以上为【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的翻译。
注释
1. 李公择:即李常,字公择,建昌人,北宋文学家,苏轼好友,曾任御史中丞。
2. 冯当世:冯京,字当世,鄂州咸宁人,仁宗朝状元,官至参知政事,苏轼同时代名臣。
3. 抱关老卒:守城门的士兵。抱关,守门。
4. 羽衣著屐:穿着道士的羽毛制成的衣服,脚穿木屐,形容仙人装束。
5. 石扉三叩:轻敲石门三次,古人认为叩门三下可通灵界。
6. 铿鈜(kēng hóng):象声词,形容金属或石器撞击的响亮声音。
7.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
8. 风驭:指仙人驾风而行。
9. 骨腥膻:指凡人肉体凡俗污浊,不具备修道成仙的资质。
10. 敝席毡:破旧的席子和毛毡,形容包裹简陋。
以上为【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的注释。
评析
本诗为苏轼应友人李公择之请,追述早年听冯京(字当世)所述关于黄鹤楼一带的奇闻异事而作。全诗以传说为骨架,借神仙显迹、凡人妄求长生之药的故事,讽刺世人贪恋富贵、妄图侥幸得道的心理。诗中虚实相生,既有月夜空山的幽境描写,又有民间争宝诉讼的现实场景,将志怪与讽喻融为一体。诗人并未断言此事真伪,而是以“愿君为考然不然”作结,体现其理性审慎的态度。整首诗语言古朴奇崛,节奏跌宕,深得乐府遗意,兼具叙事性与哲理性,是苏轼七言古诗中富于寓言色彩的佳作。
以上为【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的评析。
赏析
此诗是一首典型的记事讽喻诗,结构上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仙迹显现,描绘了月夜黄鹤楼下神秘氛围与仙人出没的奇景,营造出超然尘外的意境;第二层写凡人觊觎仙物,虽被拒斥仍得“宝”,却埋下祸根;第三层写世俗争夺,由私藏到公开争讼,展现人性贪婪与命运荒诞。全诗采用乐府式的铺叙手法,语言质朴而富有节奏感,如“夜闻三人笑语言”“石扉三叩声清圆”等句,音韵清越,具有一种神秘的吟诵感。
苏轼巧妙地通过一个看似荒诞的传说,揭示深刻的社会心理: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迷信、对意外之财的狂热、对权力与长生的幻想。尤其结尾“神人戏汝真可怜”一句,既同情又讥讽,点明所谓“仙赐”不过是神对愚人的戏弄,反衬出人类的无知与自负。诗中“似石非石铅非铅”一句,亦暗含对炼丹术的怀疑,体现了苏轼一贯反对迷信、崇尚理性的思想倾向。
此外,诗题明确交代“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说明故事来源可靠,但诗人并不轻信,而是以“愿君为考然不然”留出判断空间,表现出苏轼对待传闻的审慎态度。这种“述而不作、存疑待考”的立场,正是其理性精神的体现。
以上为【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五引查慎行曰:“此诗记异事,托讽甚深。‘神人戏汝’四字,足为热中者下一针砭。”
2. 《纪批苏诗》(纪昀评点)卷二十:“语涉荒幻,而意极警切。末二句归本于冯公之传,不妄断,亦不轻信,得立言之体。”
3.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苏公此诗,叙事如《搜神记》,而寄托则近《天问》。其辞若有信有不信,而讽世之意自见。”
4. 《宋诗钞·东坡集》评:“借仙话以刺时俗之贪,不露痕迹,而冷隽入骨。”
5.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苏子瞻记冯当世语,虽属琐谈,然可见宋代士大夫间流传之神仙观念及其批判态度。”
以上为【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