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沙何茫茫,仿佛见石蕝。
纵横满江上,岁岁沙水啮。
孔明死已久,谁复辨行列。
神兵非学到,自古不留诀。
至人已心悟,后世徒妄说。
自从汉道衰,蜂起尽奸杰。
英雄不相下,祸难久连结。
驱民市无烟,战野江流血。
崎岖事节制,隐忍久不决。
志大遂成迂,岁月去如瞥。
六师纷未整,一旦英气折。
惟馀八阵图,千古壮夔峡。
翻译
平坦的沙滩浩瀚无边,仿佛还能看见当年立下的石桩标志。
纵横交错布满江面,年复一年被江水与沙流侵蚀冲刷。
诸葛亮早已去世久远,如今还有谁能辨认出阵法的行列?
这神奇的兵法并非单靠学习可得,自古以来就没有留下具体的秘诀。
真正通达大道的人内心自能领悟,后人却徒劳地加以妄加解说。
自从汉室衰微以来,群雄蜂起,尽是奸诈豪杰。
英雄之间互不相让,灾祸战乱长期纠缠不休。
驱使百姓参战,市井萧条毫无烟火;战场遍布江野,鲜血流淌成河。
万人如同赌博一掷,死亡如雪被热水浇化般迅速消尽。
统治者不为长远考虑,草率行事,常常没有章法。
诸葛亮最后崛起,立志要扫除天下群凶。
但道路崎岖,受制于种种约束,隐忍退让,迟迟不能决断。
志向宏大反而显得迂阔,岁月飞逝如电光一闪。
六军尚未整顿完备,英气壮志却已骤然折损。
只留下这八阵图遗迹,千百年来依然雄壮地屹立在夔峡。
以上为【八阵碛】的翻译。
注释
1. 八阵碛(qì):指长江三峡夔门附近江滩上由卵石堆成的遗迹,相传为诸葛亮布八阵图之处。“碛”指沙石浅滩。
2. 石蕝(jué):古代竖立的石桩,用作标记或界碑,此处指八阵图中的阵桩遗存。
3. 沙水啮(niè):沙与水不断侵蚀冲刷。啮,啃咬,引申为侵蚀。
4. 孔明: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丞相。
5. 神兵非学到:真正的用兵之道不是单纯靠学习技巧可以获得的。
6. 不留诀:没有留下具体的操作秘诀。
7. 至人:指道德智慧达到最高境界的人,此处暗指诸葛亮。
8. 蜂起尽奸杰:群雄并起,虽称豪杰,实多奸诈之徒。
9. 万人赌一掷:形容战争如赌博,动辄牺牲万人性命。
10. 六师:周代天子六军,泛指国家军队。此处指蜀汉未能整备的军队。
以上为【八阵碛】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借咏“八阵碛”——即传说中诸葛亮所布八阵图遗迹——抒发对历史兴亡、英雄命运与治国用兵之道的深沉感慨。全诗以苍茫沙碛起笔,勾连历史与现实,通过对诸葛亮功业未竟的惋叹,批判了乱世中群雄争斗、草菅人命的乱象,同时赞扬了孔明以秩序对抗混乱的理想主义精神。诗人将军事阵法上升至哲理层面,指出真正的“神兵”不在形式诀窍,而在“心悟”,体现了苏轼融汇儒道、重意轻迹的思想倾向。语言质朴而气势恢宏,情感沉郁顿挫,是一首兼具史识与哲思的咏史诗佳作。
以上为【八阵碛】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途经夔州时所作,以“八阵碛”为切入点,展开对历史、战争与英雄命运的深刻反思。开篇四句写眼前景象:茫茫沙碛中依稀可见石桩痕迹,展现自然对人文遗迹的侵蚀,营造出苍凉的历史感。接着由景入史,发出“孔明死已久,谁复辨行列”的慨叹,既是对阵法失传的遗憾,也暗含对真正治国智慧失落的忧虑。
中段转入对东汉末年以来乱世的批判:“蜂起尽奸杰”一句极具讽刺意味,揭示所谓“英雄”实为祸乱之源;“驱民市无烟,战野江流血”以白描手法展现战争惨状,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色彩。而“万人赌一掷,杀尽如沃雪”比喻奇警,凸显生命的脆弱与战争的残酷。
写到诸葛亮时,语气转为敬仰与惋惜。他“最后起”而志在“扫群孽”,却因“崎岖事节制”“隐忍久不决”,终致“英气折”。这种悲剧性描写,既肯定其理想高远,又揭示现实制约下的无奈,体现出苏轼对历史人物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结尾“惟馀八阵图,千古壮夔峡”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历史永恒的赞叹。八阵图不仅是军事遗迹,更成为秩序、智慧与抗争精神的象征,在时间长河中熠熠生辉。全诗结构严谨,由景及情,由史入理,融合咏物、怀古、议论于一体,展现了苏轼作为文人政治家的广阔胸襟与深邃思考。
以上为【八阵碛】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十六:“此诗感慨淋漓,有伤今怀古之悲,而寄意深远。‘神兵非学到’二语,直抉用兵之本,非俗儒所能知。”
2.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评:“通篇以议论行之,而情韵不匮。结处‘壮’字有力,见公于古人遗迹,自有英灵契合处。”
3.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二十:“此诗全从大处落墨,不斤斤于工拙之间。‘驱民市无烟’四语,足令千古暴君汗颜。”
4. 清·沈德潜《唐宋诗醇》评:“苏轼此作,辞气慷慨,追踪少陵。论诸葛一段,得其身分,非徒作颂圣语也。”
5. 近人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提及:“东坡《八阵碛》诗,于诸葛成败之际,寄慨尤深,可知宋代士人之尊蜀贬魏,已成风气。”
以上为【八阵碛】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