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寄宿在瓜洲渡口,梦中吟得一首小绝句,录下赠予谢民师:
江南边塞的芦苇苍茫如碧海般空旷无际,隋炀帝昔日宫苑旁的杨柳,如今只剩下金堤上的残影。
春风本应温柔多情,却反似怨恨那无情的江水,竟将春意随着东流的江水,整日吹向西去。
以上为【往年,宿瓜步,梦中得小绝,录示谢民师】的翻译。
注释
1. 宿瓜步:指夜宿瓜洲镇。瓜步,即瓜洲,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南,长江北岸,古为南北交通要冲。
2. 梦中得小绝:言诗为梦中所得,实乃诗人故作虚笔,以示灵感偶至或情感自然流露。
3. 录示谢民师:抄录下来送给友人谢民师。谢民师,名举廉,新淦(今江西新干)人,苏轼友人,善文章。
4. 吴塞:指六朝时期吴地的边防要塞。此处泛指江南一带的军事防线。
5. 蒹葭:芦苇。《诗经·秦风·蒹葭》有“蒹葭苍苍”句,常用来象征萧瑟、孤寂之境。
6. 碧海:形容芦苇如海,一片青碧,极言其广袤苍茫。
7. 隋宫:指隋炀帝在扬州所建行宫,如江都宫等。隋炀帝曾多次巡游江都(今扬州),极尽奢华,终致亡国。
8. 金堤:坚固的河堤,此处指隋堤。隋炀帝开运河时沿河植柳,筑堤防洪,后人称“隋堤”。
9. 春风自恨无情水:拟人手法,言春风本欲留春,却因江水东流而无法挽留,仿佛春风也在怨恨流水之无情。
10. 吹得东流竟日西:江水本向东流,但春风吹拂方向自东向西,故云“吹得东流竟日西”,形成空间与时间上的错位感,寓含人事违逆、理想难遂之意。
以上为【往年,宿瓜步,梦中得小绝,录示谢民师】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量移汝州途中,经瓜步(即瓜洲,今江苏扬州南)时所作。诗题称“梦中得小绝”,实为托之梦境以抒写心中感慨。全诗借景抒怀,以吴地塞防、隋宫遗迹起兴,描绘江山变迁、人事代谢之悲;后两句转写春风与流水的矛盾运动,暗喻人生逆旅中的无奈与挣扎。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体现苏轼晚年诗风趋于沉郁而又不失灵动的特点。虽题为“小绝”,实含大寄托。
以上为【往年,宿瓜步,梦中得小绝,录示谢民师】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虽短,却意境宏阔,情感深沉。前两句写景,一从空间着眼,一从历史落笔。“吴塞蒹葭空碧海”展现眼前苍茫之景,吴地旧塞已无兵戎之备,唯余芦苇如海,徒增荒凉;“隋宫杨柳只金堤”则转入历史追忆,昔日繁华的隋宫早已湮灭,唯有当年沿河种植的柳树还残存在堤岸之上,成为兴亡的见证。两个“只”字(“空”“只”)强化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后两句笔锋一转,以拟人手法写春风与流水的关系。春风本象征生机与温情,却“自恨无情水”,因其无力阻止春光随水东去。更妙的是“吹得东流竟日西”一句,表面看逻辑矛盾——江水东流,风从东来反而吹向西,实则通过这种逆向描写,突出人力与自然、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这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摹,更是诗人内心挣扎的写照:他渴望施展抱负,却屡遭贬谪,如同春风欲驻春而不得。
全诗融历史、地理、自然于一体,以小见大,托梦言志,体现了苏轼“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短短四句,既有江山之思,又有身世之叹,堪称“小绝”而不小意。
以上为【往年,宿瓜步,梦中得小绝,录示谢民师】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二引查慎行语:“‘春风自恨无情水’,翻用杜诗‘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而造语尤奇。”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评此诗:“托兴幽微,语不直致。‘竟日西’三字,拗得妙,写出迁客羁愁,逆旅中无限枨触。”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梦中得句,未必实有,然借此以抒牢骚耳。‘吴塞’‘隋宫’,皆属金陵、扬州间景,合于地望。‘吹得东流竟日西’,物理不合,而情理甚真,东坡善为此等颠倒语以写心声。”
4. 钱钟书《宋诗选注》:“此诗假梦境以出之,实则触景生情。‘春风’一联,看似写景,实是自叹其漂泊之身,不能自主,如水之东流,风虽西吹而莫能回也。”
以上为【往年,宿瓜步,梦中得小绝,录示谢民师】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