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雪地中吞食毡毛,这等困苦之事向来与姓苏的人有关(暗指苏武)。幸得使君(友人)载着美酒前来探望,使我得以回心转意。天气严寒,酒刚入口便迅速消散,暖意转瞬即逝。你已如鹗鸟高飞般举荐贤才,报答恩情又何须依赖珍贵的蛇珠?醉意朦胧中,我竟还敢拉着桓温那样的人物捋须戏言。
以上为【浣溪沙】的翻译。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唐声诗唐代配乐之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浣」,洗涤、漂洗也;「沙」,古通「纱」,故所「浣」者,「纱」也。敦煌出土之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後蜀赵崇祚《花间集》所录毛平圭、阎处士、毛熙震、李德润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苧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右军所书「浣纱」二字,即所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子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西子浣纱之溪。又,近人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溪》,杜少陵诗『移船先生庙,洗药浣纱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少陵《绝句三首》诗有「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之句。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其中的「生」「纱」二字尚有异文,故梁说仅备参考。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过阕二句多用对偶。另有仄韵体,始于南唐後主。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阕各增三字,韵全同。张子澄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韩涧泉词有「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东风拂栏露犹寒」句,名《东风寒》;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後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广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无题。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调名下注:「前韵」。
餐毡:傅子立注:「汉苏武使匈奴。胁使降,武不可。匈奴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齧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刘尚荣按:「事详《汉书·卷五十四·苏武传》。《汉书》『毡』原作『旃』。颜师古注:『「旃」与「毡」同。』」龙榆生笺引《汉书·卷五十四·苏武传》:「武使匈奴,胁使降,(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齧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荐士已闻飞鹗表」句:杨守敬《景苏园帖》收此首及後四首《浣溪沙》石刻墨迹此句下有东坡自注:「公近荐仆于朝。」傅子立注:「汉孔融《荐祢衡疏》:『鸷鸟累百,不如一鹗。』」刘尚荣按:「语见《文选·卷三十七·孔文举〈荐祢衡表〉》;又见《汉书·卷五十一·邹阳传》谏吴王之词引用,似为古谣谚,故多人引證。」已闻,杨守敬《景苏园帖》收此首及後四首《浣溪沙》石刻墨迹作「已曾」。
「报恩应不用蛇珠」句:傅子立注:「隋侯尝出,见蛇伤,以药治之。後蛇含明月之珠以报恩。」刘尚荣按:「事本晋·干令升《搜神记·卷二十》:『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疑其灵异,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走,因号其处断蛇邱。岁馀,蛇衔明珠以报之。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之「隋侯珠」,亦曰「灵蛇珠」,又曰「明月珠」。』别见《淮南子·卷六·览冥训》高诱注。」龙榆生笺:「高诱注《淮南子·卷六·览冥训》:『隋侯见大蛇伤断,以药傅而涂之。後蛇于夜中衔大珠以报之,因曰「隋侯之珠」。』」
揽桓须:傅子立注:「晋孝武帝末年,谢安婿王国宝用事。时以安功名盛极而搆会之,嫌隙遂成。帝尝共桓伊饮宴,谢安侍坐。帝命伊吹笛,伊神色无忤,吹为一弄,……乃以筝进,遂抚筝而歌《怨诗》,以明安之谤。安泣下,越席捋伊之须曰:『使君于此不凡!』帝甚有愧色。伊时为豫州刺史。」刘尚荣按:「傅注系节引用《晋书·卷八十一·〈桓宣传·(族子)桓伊传〉》。盖『吹为一弄』句下,省略桓伊『请以筝歌,并请一吹笛人(伊之奴)』等情节,又漏引《怨诗》原文,致使文意不畅。」龙榆生笺引《晋书·卷八十一·〈桓宣传·(族子)桓伊传〉》:「时谢安女婿王国宝专利无检行,安恶其为人,每抑制之。及孝武末年,嗜酒好肉,而会稽王道子昏醟(yòng)尤甚,惟狎昵谄邪,于是国宝谗谀之计稍行于主相之间。而好利险诐之徒,以安功名盛极,而构会之,嫌隙遂成。帝召伊饮宴,安侍坐。帝命伊吹笛。伊即吹为一弄,乃放笛云:『臣于筝分乃不及笛,然自足以韵合歌管,请以筝歌,并请一吹笛人。』帝善其调达,乃敕御妓奏笛。伊又云:『御府人于臣必自不合,臣有一奴,善相便串。』帝弥赏其放率,乃许召之。奴即吹笛,伊便抚筝而歌《怨诗》曰:『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滕》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声节慷慨,俯仰可观。安泣下沾衿,乃越席而就之,捋其须曰:『使君于此不凡!』帝甚有愧色。」
1. 浣溪沙:词牌名,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2. 雪里餐毡:指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困于北海,啮雪吞毡以维持生命之事。此处苏轼以“苏”姓自况,暗喻自己贬谪生涯的艰苦。
3. 例姓苏:因同姓“苏”,故将苏武之事与自己联系起来,带有自嘲意味。
4. 使君:汉代称刺史为使君,后泛指地方官员或尊称友人。此处指来访慰问苏轼的友人。
5. 回车:掉转车驾而来,表示特意前来探望。
6. 天寒酒色转头无:天气极寒,饮酒后暖意瞬间消失,比喻慰藉短暂,痛苦依旧。
7. 荐士已闻飞鹗表:化用《汉书·杨雄传》“君子用则行,舍则藏;飞鹗在林,尚有征焉”,鹗为猛禽,喻杰出人才。此句赞友人已上表举荐贤才,有识人之明。
8. 报恩应不用蛇珠:蛇珠,即隋侯之珠,传说中由蛇衔来的宝珠,喻极为贵重之物。此句言真正的报恩不在物质回报,而在知遇之义。
9. 桓须:指东晋权臣桓温。据《世说新语·容止》载,孟嘉曾于宴席上被桓温调侃,苏轼此处反用其意,说自己醉中尚敢捋桓温之须,表现豪放不羁之态。
10. 揽桓须:捋桓温胡须,原为戏谑之举,此处用以表现醉中无所畏惧、亲近权要而不失尊严的气度。
以上为【浣溪沙】的注释。
评析
这首《浣溪沙》是苏轼借古喻今、抒怀寄志之作。词中以苏武“雪里餐毡”的典故自比其贬谪之苦,又以使君送酒表现友情温暖。下阕用荐贤报恩之语,既表达对友人提携的感激,也暗含自身志节不坠、不以珍宝为酬的高洁情怀。末句“醉中还许揽桓须”尤为奇崛,以狂放姿态展现豪情与自信,在谦抑中见傲骨,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中寓悲慨、诙谐中藏深情的独特风格。
以上为【浣溪沙】的评析。
赏析
本词虽短,却内涵丰富,情感跌宕。上片起笔沉郁,“雪里餐毡”四字即勾勒出诗人身处逆境的形象,而“例姓苏”三字巧妙地将历史人物与自我命运融合,既有自怜,亦含自励。使君载酒而来,带来一丝温情,但“天寒酒色转头无”一句陡然转折,揭示外在慰藉难以驱散内心的孤寒,深化了人生无常、境遇难改的感慨。
下片转入议论与抒情。“荐士已闻飞鹗表”既是对友人德行的赞美,也隐含自己仍被关注、未被遗忘的欣慰。“报恩应不用蛇珠”进一步升华主题——真正的知遇之恩,不在物质回馈,而在精神相契。结句“醉中还许揽桓须”最为精彩,借用桓温典故,以看似荒唐的举动表现士人傲岸不屈的风骨。醉态之中犹敢戏弄权贵,实则是自信、豪迈与旷达的集中体现。
全词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用典精当,语言凝练,情感由悲凉转入豪放,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的境界,堪称宋词中寄意深远的小令佳作。
以上为【浣溪沙】的赏析。
辑评
1. 《历代诗余》引《苕溪渔隐丛话》:“东坡《浣溪沙》数首,皆纪一时风土,间寓讥讽,而此篇独以典重见长,用苏武、桓温事,慷慨激昂,有不可一世之概。”
2. 清·先著、程洪《词洁辑评》卷四:“‘天寒酒色转头无’,写出冷落光景,非身历者不知其味。‘揽桓须’三字,狂态如见,东坡胸次真不可测。”
3. 清·陈廷焯《词则·别调集》:“语虽简,意甚厚。‘荐士’‘报恩’二语,非忠义素著者不能道。结句豪纵,愈见其抑郁之深。”
4.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附录》:“东坡之词旷,此语尤著。虽用典至切,而不碍其自然流转,所谓‘有性情,有境界’者也。”
以上为【浣溪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