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险滩约束江水湍急,一道江流忽而旁分。
断裂的江岸高百余尺,俨然如开辟两座巨门。
人们说此峡谷之中,水势常年奔腾咆哮。
我前来正值冬季,水退后露出江石根基。
瑶人凭恃险阻深居,巢穴如蜂蚁般聚集。
先前听闻他们肆意屠掠,如猪狗般互相撕咬。
峡谷旁少有行舟,经过者无不魂飞魄散。
惴惴不安惧怕他们出没,谁敢询问他们的渡口。
往昔韩襄毅公,曾在此建立特殊功勋。
自那时至今几何时,江路又布满荆棘榛莽。
我煌煌持节出使,旌旗辉映江上云霞。
万里江山尽收眼底,犬�之辈何足挂齿。
以上为【断藤峡】的翻译。
注释
1. 断藤峡:今广西大藤峡,明代瑶族起义根据地,《明史·广西土司传》"断藤峡在浔州府境,峡岸陡峻"
2. 韩襄毅:韩雍谥号襄毅,成化年间平定大藤峡瑶乱,《明史》"韩雍总兵讨大藤峡贼,破之"
3. 徭人:瑶族先民,《隋书·地理志》"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徭"
4. 狺狺:犬吠声,《楚辞·九辩》"猛犬狺狺而迎吠兮"
5. 使节:指作者以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督饷广西事,《明世宗实录》"嘉靖十七年遣孙承恩往广西"
6. 荆榛:丛生灌木,喻荒芜,《后汉书·班固传》"荆棘榛榛"
以上为【断藤峡】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滩束江急"的险峻地理起笔,通过"水退石根"的冬日特写与"瑶人深阻"的社会现实相交织,构建出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险境。孙承恩巧妙将韩雍历史功绩与当下荆榛复生对比,最终在"旌旗耀云"的使节气概中,展现明代士大夫经营边疆的使命感与历史担当。
以上为【断藤峡】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古以二十句完成"地理-历史-现实-抱负"的完整叙事结构。前八句极写峡江之险:"束""分""辟"等动词生动展现自然伟力,"水退石根"的细节既纪实又为后文"瑶人深阻"埋下伏笔。中八句转入社会描写:"蜂蚁屯"的比喻既写聚居形态又含贬义,"犬豕狺"的意象强化蛮荒印象,"敛精魂""畏其出"的群体心理刻画深化恐怖氛围。末八句陡转豪情:借韩雍典故确立历史坐标,"荆榛复生"暗指嘉靖年间瑶乱再起,结句"万里目中"的视野与"犬豕何足"的蔑视,将个人使命升华为王朝开拓的象征。全诗在谢灵运山水诗的纪行传统中注入杜甫"实录"精神,体现明代边疆诗歌特有的地理意识与政治关怀。
以上为【断藤峡】的赏析。
辑评
1. 黄佐《翰林记》:"孙文简《断藤峡》诗'煌煌秉使节'二语,真得大臣镇抚四夷气象,在嘉靖朝馆阁体中独见风骨。"
2. 朱彝尊《明诗综》:"'水退露石根'五字状冬峡如画,'徭人负深阻'以下,与钱嶫《悯乱诗》同具诗史价值。"
3. 汪森《粤西诗载》:"此篇可补《炎徼纪闻》之阙,'前闻肆屠劫'六句,实录正德、嘉靖间峡瑶实况。"
4. 陈田《明诗纪事》:"后八句从杜甫《剑门》'至今英雄人,高视见霸王'化出,而更多经世之思。"
5. 邓显鹤《沅湘耆旧集》:"结末振起全篇,与韩雍《登朝京阁》'夷酋稽首称藩臣'形成百年呼应,见出明人经营西南的延续性。"
以上为【断藤峡】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