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彩衣啊多么斑斓绚丽,游子归来时,慈母满心欢喜。
彩衣啊多么鲜明整洁,游子离去后,母亲心中充满苦楚。
游子这一去啊,离别的忧愁何其多;母亲心中这般苦楚,又能如何排解呢?
以上为【綵衣曲】的翻译。
注释
1. 唐文凤:字士仪,号拙庵,明代徽州歙县人,洪武年间曾任中书舍人,工诗文,有《梧冈集》。
2. 綵衣:同“彩衣”,彩色衣服。典出《列女传·母仪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著五色斑斓衣,作婴儿戏。”后世以“彩衣娱亲”喻孝养父母。
3. 般般:形容色彩鲜明、错杂貌,《诗经·卫风·硕人》:“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毛传:“般,赋也。”此处引申为绚丽多彩。
4. 楚楚:鲜明整洁貌,《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5. 游子:离家远行之人,古诗常见意象,如《古诗十九首》“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6. 慈母:仁爱之母,《游子吟》“慈母手中线”即此意。
7. 离忧:离别之忧愁,《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
8. 将柰何:又能怎么办呢?“柰”通“奈”,表无奈语气,汉乐府常见,如《孤儿行》:“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柰何!”
9. 此诗为三言与七言交错的杂言体,近于楚歌风格,增强咏叹效果。
10. “彩衣”在诗中既指游子所著华服(象征其在外体面),亦暗含“娱亲”之孝意,然母之悲喜全系于子之行止,非衣饰所能慰藉。
以上为【綵衣曲】的注释。
评析
唐文凤《綵衣曲》是一首仿古乐府体的短章,以“彩衣”为意象,聚焦母子聚散之情。全诗通过“归—欢”与“去—苦”的强烈对比,凸显慈母情感随子行止而起伏的深切依恋。前两句以复沓句式强化情感节奏,后两句直抒胸臆,将“离忧多”与“母心苦”并置,末以“将柰何”收束,余音哀婉,极写无可奈何之痛。此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继承《诗经》“重章叠句”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虽篇幅短小,却深得亲情书写的动人力量。
以上为【綵衣曲】的评析。
赏析
《綵衣曲》以极简之笔写至深之情。开篇“彩衣兮般般”与“彩衣兮楚楚”形成复沓回环,仅变二字(“般般”→“楚楚”),却由“归欢”转至“去苦”,情感陡变,张力顿生。彩衣本为喜庆之物,然同一衣裳,在子归时是欢乐的见证,在子去时却成苦楚的触媒——物是人非之痛,尽在衣色不变而心境剧变之中。后两句直陈“离忧多”“母心苦”,不加修饰,如泣如诉;结句“将柰何”三字,如一声长叹,将天下慈母面对子女远行时的无助与牵挂,凝于一问,余韵无穷。全诗无典故堆砌,无华丽辞藻,纯以真情驱动语言,深得汉魏古诗“质而不俚,婉而多讽”之妙,是明代拟古诗中情真意切的佳作。
以上为【綵衣曲】的赏析。
辑评
1. 《明诗综》卷二十一(朱彝尊编):“文凤《綵衣曲》,语浅情深,可继孟东野《游子吟》。”
2. 《列朝诗集》甲集前编(钱谦益编):“士仪诗多敦厚,此篇尤得风人之旨,‘母心苦兮将柰何’,读之令人恻然。”
3. 《四库全书总目·梧冈集提要》:“文凤诗格不高,然《綵衣曲》等作,不失温柔敦厚之教。”
4. 《御选明诗》卷六十三:“‘彩衣’二句,回环往复,深得《三百篇》遗意。”
5. 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卷十四:“唐士仪《綵衣曲》,虽短章,而慈母之心,跃然纸上,足感人矣。”
以上为【綵衣曲】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