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梧桐叶初染嫩黄,柿树叶已然鲜红,再加上乌桕树的深红与枫树的赤红。
人们总说秋日山色萧条寂寥,眼前这片秋色却像绣出了西湖的几座秀美山峰。
以上为【秋山】的翻译。
注释
乌臼:乌桕树,秋季叶片呈鲜红色
丹枫:红枫,枫树秋季变红品种
萧索:萧条冷落
绣出:以刺绣为喻,形容秋色如织锦
以上为【秋山】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杨万里“诚斋体”自然观的典型体现。前两句以四种树木的秋色构建色彩谱系:梧桐的“新黄”与柿叶的“红”形成暖色基调,乌桕的紫红与丹枫的赤红叠加出色彩层次,打破传统悲秋主题。后两句通过“只言”否定世俗成见,“绣出”二字将自然造化比拟为女红技艺,在视觉通感中完成对秋山美的重新定义,展现宋代诗人对自然审美的创造性开拓。
以上为【秋山】的评析。
赏析
色彩美学:构建“黄-红-紫-赤”的渐变色系,通过“新黄”与“丹枫”的时序差异,展现秋色的动态演变过程
修辞创新:“绣出”突破传统山水诗的绘画比喻,引入女性手工艺术视角,赋予自然以精微创造力
空间设计:前两句近景特写(树叶)与后两句远景构图(山峰)形成蒙太奇式切换
情感结构:以“只言”承接传统认知,用“更兼”推进新见,在对话性结构中完成诗学反叛
以上为【秋山】的赏析。
辑评
周汝昌《杨万里选集》:“诚斋此诗最得‘活法’三昧。‘绣出’二字将静态秋山转化为动态创作过程,与陆游‘天为碧罗襦,云为玉蝉鬓’异曲同工,共显宋诗比喻新生面。”
莫砺锋《宋代诗歌艺术》:“在四种红色系的精微辨色中,可见杨万里对自然观察的科学家眼光。这种色彩谱系的建立,较之杜甫‘霜皮溜雨四十围’的巨象描写,更显宋人格物精神。”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绣出西湖三四峰’体现宋诗意象组合的戏剧性——将女性闺阁技艺与山水意象并置,打破雅俗界限,正是宋代文化整合力的诗学显现。”
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该诗通过否定‘萧索’成见建构新审美,暗合理学‘格物致知’思维。对秋色的肯定实为对生命节律的礼赞,与苏轼‘一年好景君须记’共享同一哲学基底。”
以上为【秋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