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固长贫,日午饥未动。
偶然得一饱,万象困嘲弄。
寻花不论命,爱雪长忍冻。
天公非不怜,听饱既喧哄。
君为三郡守,所至满宾从。
江湖常在眼,诗酒事豪纵。
奉使今折磨,清比於陵仲。
永怀茶山下,携妓修春贡。
更忆槛泉亭,插花云髻重。
萧然卧灊麓,愁听春禽哢。
忽见早梅花,不饮但孤讽。
杯倾笛中吟,帽拂果下鞚。
感时念羁旅,此意吾侪共。
故山亦何有,桐花集么凤。
君亦忆匡庐,归扫藏书洞。
何当种此花,各抱汉阴瓮。
翻译
诗人本就常年清贫,日已过午仍饥肠辘辘未曾进食。
偶然得以一饱,世间万物却仿佛都在嘲弄我这潦倒之身。
寻花不计生死,爱雪宁可忍受严寒。
上天并非不怜惜我,但一旦让我吃饱,便喧闹哄起,反添烦恼。
你身为三郡太守,所到之处宾客随从满堂。
江湖美景常在眼前,诗酒豪情纵意奔放。
如今奉命出使受尽折磨,清苦堪比古代隐士於陵仲子。
永远怀念在茶山之下,携妓女修办春贡的闲适时光。
更忆那槛泉亭畔,女子发髻插满鲜花,风姿动人。
如今我萧然独卧于灊山脚下,满怀忧愁听着春天鸟儿的啼鸣。
忽然看见早开的梅花,却不饮酒,只是孤独地吟咏。
诗成之后独自寄给你,每个字都令我头痛不已。
可叹你本是朝廷侍臣,曾执笔随侍于宫禁之上。
曾在芍药花开时脱靴赋诗,也曾得赐纸笔撰写《云梦》之赋。
如今谁来慰藉我的漂泊孤寂?唯有上天为我种下这嘉美的梅花。
举杯倾听笛声中吟唱,帽边拂过果下马鞍的轻影。
感伤时世,思念羁旅生涯,这种情怀我们彼此共有。
故园又能有什么呢?只有桐花簇拥着微小的凤凰。
你也应思念匡庐山水,回去清扫那藏书的山洞。
何时能种下这些梅花,各自怀抱汉阴的瓮罐,归隐田园?
以上为【次韵李公择梅花】的翻译。
注释
1. 固长贫:本来长期贫困。苏轼此时被贬黄州,生活清苦。
2. 日午饥未动:中午了还因饥饿而无力行动,形容生活窘迫。
3. 万象困嘲弄:世间万物仿佛都在嘲笑自己穷困潦倒。
4. 爱雪长忍冻:喜爱雪景而甘愿忍受寒冷,表现诗人高洁志趣。
5. 天公非不怜:老天并非不怜悯我。
6. 听饱既喧哄:刚让我吃饱,却又喧闹哄起(指灾祸或烦恼随之而来),比喻命运反复无常。
7. 三郡守:指李公择曾任数地太守,地位显赫。
8. 江湖常在眼,诗酒事豪纵:形容李公择过去生活潇洒,游历江湖,诗酒风流。
9. 奉使今折磨:指李公择当时奉命出使,旅途劳顿,处境艰难。
10. 於陵仲:即於陵仲子,战国时齐国廉士,拒禄隐居,以清贫自守著称,此处比喻李公择清苦如隐士。
11. 茶山下,携妓修春贡:回忆李公择在茶山任职时携妓参与春贡仪式的风雅生活。
12. 槛泉亭:地名,或为李公择旧游之地。
13. 插花云髻重:女子发髻高耸如云,插满鲜花,形容宴乐繁华。
14. 灊麓:灊山之麓,灊山在今安徽霍山一带,苏轼当时居黄州,近此区域,借指自己隐居之所。
15. 春禽哢(lòng):春天鸟儿鸣叫。哢,鸟鸣声。
16. 孤讽:独自吟咏,无人共赏。
17. 字字愈头痛:言读君诗反加重头痛,实为戏谑自嘲,亦见深情。
18. 侍臣:原为皇帝近臣。
19. 笔橐从上雍:指曾为朝廷执笔之臣。笔橐,装笔的袋子,代指文臣随驾。上雍,指京城。
20. 脱靴吟芍药:用李白醉后命高力士脱靴、作《清平调》咏芍药典,此处借指李公择昔日宫廷赋诗的荣耀。
21. 给札赋云梦:得到诏令执笔写作,如赋《云梦》之类大赋,极言其文才显赫。
22. 嘉花天为种:美好的梅花像是上天特意为我种植,寓含慰藉之意。
23. 杯倾笛中吟:饮酒时伴以笛声吟诗。
24. 帽拂果下鞚:骑着果下马(矮小马),帽檐轻拂,形容游冶之乐。鞚,马勒,代指马。
25. 桐花集么凤:桐树开花引来微小的凤凰(传说凤凰非梧桐不栖)。么凤,一种小鸟,又称“倒挂子”,古人附会为小型凤凰,象征高洁。
26. 匡庐:庐山,在江西,李公择曾在此读书。
27. 汉阴瓮:用《庄子·天地》“汉阴丈人”抱瓮灌园典,拒绝机巧,象征安贫守拙、归隐田园的生活态度。
以上为【次韵李公择梅花】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李公择咏梅之作,表面咏梅,实则借物抒怀,寄托羁旅之愁、仕途之困与对友人仕隐境遇的复杂感慨。全诗以“贫”“冻”“愁”“孤”等字贯穿,展现诗人贬谪中的孤寂心境;又通过对比李公择昔日显达与今朝清苦,暗含对官场浮沉的讽喻。诗中“天公非不怜,听饱既喧哄”一句尤为深刻,写尽命运捉弄、福祸难料之感。末段由梅生发,向往归隐,以“汉阴瓮”典收束,表达返璞归真、避世自守的理想。情感跌宕,语意深曲,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不失旷达与哲思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次韵李公择梅花】的评析。
赏析
这首《次韵李公择梅花》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情感深沉,结构缜密,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全诗以自身困顿起笔,继而转入对友人李公择人生起伏的回顾与同情,再以梅花为媒介,引发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层层递进,意境开阔。
开篇直写诗人“长贫”“饥未动”,真实再现贬谪生活的艰辛。而“寻花不论命,爱雪长忍冻”二句,则凸显其不改其乐、执着高洁的精神追求。随后笔锋一转,描写李公择从昔日“三郡守”“满宾从”的显赫,到“奉使今折磨”的清苦,形成强烈对比,暗含对仕途险恶的批判。
诗中“天公非不怜,听饱既喧哄”一句极具哲理意味,道出人生祸福相倚、得失难料的无奈,堪称警句。而“永怀茶山下,携妓修春贡”等句,则以回忆渲染昔日繁华,反衬今日孤寂,情感张力十足。
结尾处由梅生发,设想归隐图景:“何当种此花,各抱汉阴瓮。”既呼应梅花主题,又升华至道家式的人生理想——摒弃机心,回归自然。整首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悲而不伤,哀而能壮,充分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和“以诗遣怀”的艺术功力。
以上为【次韵李公择梅花】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二十:“此诗感慨深至,语多沉痛。‘天公非不怜’二语,写出穷士心理,千古同慨。”
2.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评:“叙次错落,感慨淋漓。结处归到种花抱瓮,见出处之义,非徒作闲情逸致也。”
3.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二十一:“此诗全从羁旅交情发出,而以梅花一线穿之。‘字字愈头痛’,戏而含悲;‘嘉花天为种’,悲而转慰。东坡之于公择,可谓深知而言切矣。”
4. 清·沈德潜《唐宋诗醇》卷三十九:“语虽排奡,意实缠绵。于困穷中不忘友朋,于憔悴中犹思高致,真有道者之言。”
5.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此诗,以己之贫饥,形人之荣落,而归结于归隐之思,格高而意远。‘杯倾笛中吟,帽拂果下鞚’,情景如画。”
以上为【次韵李公择梅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