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如鲛人丝绡般洁白轻盈的花瓣被剪碎似的飘落,像玉簪般纤细清丽;淡红的晕染仿佛檀香浸染,妆点得如同雪中月光般明亮。它是否愿意陪伴我这老人,在春日共饮一醉?想必在即将凋落之际,更显深情脉脉。
以上为【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唱和。
2. 杨公济:即杨杰,字公济,北宋诗人,与苏轼有唱和往来。
3. 鲛绡:传说中鲛人所织的薄纱,极薄而透明,常用来形容洁白轻柔之物。
4. 玉簪:比喻梅花花瓣洁白细长,形似玉制发簪。
5. 檀晕:指梅花花瓣边缘微带淡红色,如同女子化妆时用檀香粉晕染的胭脂。
6. 雪月明:形容梅花在雪夜或月下皎洁明亮,清冷动人。
7. 肯伴:是否愿意陪伴。
8. 老人:苏轼自称,此时他已年岁渐长,心境趋于沉静。
9. 春一醉:在春天共饮一场酒,象征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享受。
10. 悬知:推想、料想;欲落:即将凋零;更多情:反而显得更加深情,表达对梅花将谢之时的怜惜与赞美。
以上为【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之一,借咏梅抒怀,既写梅花之形神,又寄寓自身情感。诗人以精巧比喻描绘梅花的洁白与柔美,继而由物及人,设想梅花亦通人情,愿伴老者共醉春光,末句“欲落更多情”翻转常情——非盛放最艳时最美,反是将谢之际情意最浓,体现苏轼超脱物态、重情尚意的审美取向。全诗语言清丽,意境空灵,托物言志,含蓄深沉。
以上为【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细腻笔触刻画梅花风姿,首句“鲛绡剪碎玉簪轻”运用多重比喻,将梅花比作被剪碎的鲛绡与轻盈玉簪,突出其洁白、纤细、柔美的特质。次句“檀晕妆成雪月明”转入色彩与光影描写,淡红晕染如美人妆容,在雪夜月光下更显清丽脱俗,赋予梅花以生命与情致。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肯伴老人春一醉”以拟人手法设问,流露出诗人孤独中渴望慰藉的心境。末句“悬知欲落更多情”是全诗点睛之笔,突破传统咏梅多赞盛放之美的惯性,转而歌颂其将谢之际的情深意重,体现苏轼“万物皆有情”的哲思与豁达中见深情的人生态度。整首诗语言工巧而不失自然,情感内敛而深远,是苏轼咏物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清婉可诵,‘欲落更多情’一句,翻出新意,不落窠臼。”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引冯舒语:“‘鲛绡’‘玉簪’,字面虽工,稍近纤巧;然‘欲落更多情’五字,顿使全篇生色,情致盎然。”
3.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苏子瞻咏物,每于将尽处见情,如‘欲落更多情’,非但写梅,实自写其襟抱也。”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次韵之作,能如此神韵悠然,不粘不滞,真大家手笔。‘肯伴老人’之问,天真烂漫;‘欲落更多情’之答,深情无限。”
以上为【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