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途经汤阴市,有幸喝到一碗豌豆大麦粥,于是写此诗给我的第三个儿子。
北方边地正逢赤旱,黄河岸边只有漫天黄尘。
秋雨连绵使豆荚在田里发霉,夏日大旱让种麦之人瘦骨嶙峋。
旅店清晨叫卖着稀粥,路边简陋的厨房竟能做出应时的美味。
青色的豌豆映照着勺匙筷子,脆嫩的口感在牙齿间发出清脆声响。
曾享受玉盘珍馐的我,如今已谢绝官场旧友;风中进食,正是流放之臣的常态。
漂泊无依,究竟要走向何方?只能将这浩荡人生寄托于行旅之中。
同行者纷纷劝我多吃些,确实不应辜负这百姓的善意与馈赠。
何时才能成为万里归客,赶在三年新政更替之前回到故园?
以上为【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的翻译。
注释
1. 汤阴市: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宋代属相州。
2. 豌豆大麦粥:以豌豆与大麦煮成的粗粮粥,为北方民间常见食物。
3. 朔野:北方旷野,指黄河流域北方地区。
4. 赤地:因干旱而土地龟裂、寸草不生的景象。
5. 河堧(ruán):河岸边缘之地。堧,河边空地。
6. 秋霖:连绵不断的秋雨。暗豆荚:雨水过多导致豆类作物腐烂于荚中。
7. 夏旱臞麦人:夏日大旱使种麦农民因劳苦饥馑而消瘦。“臞”音qú,瘦弱之意。
8. 逆旅:旅舍、客店。
9. 行庖:旅途中的简易厨房或饮食处。
10. 玉食谢故吏,风餐便逐臣:过去享用精美饮食,现已远离官场同僚;如今作为被贬之臣,只能习惯于风中进食。“逐臣”指被贬官员。
11. 漂零竟何适:漂泊不定,不知最终归宿何处。
12. 浩荡寄此身:将无边的人生际遇托付于这具躯体,有随缘任运之意。
13. 加餐食:多吃饭,保重身体,古时常用于劝慰远行或困顿之人。
14. 实无负吏民:实在不应辜负地方官吏与百姓的关怀与供给。
15. 何当万里客,归及三年新:何时才能作为远行之人归来,恰逢三年一度的新政更替或朝廷更新气象之时?“三年新”或指古代官员考核周期,亦可象征政治转机。
以上为【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的注释。
评析
本诗是苏轼贬谪途中所作,记述其过汤阴市时得食豌豆大麦粥的生活片段,并以此寄示三子苏过。全诗由眼前粗食引发对民生疾苦、自身遭际与人生归宿的深沉感慨。诗人以朴素语言描绘荒年景象与旅途艰辛,又通过“玉食”与“风餐”的对比,凸显身份转变中的自省与豁达。末句寄托归乡之愿,含蓄表达对政治命运的关切。情感真挚,意境苍凉而温厚,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不忘民生、安顿内心的哲人风范。
以上为【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一次偶然的饮食经历为切入点,展现苏轼在贬谪途中对现实生活的细腻感知与深刻思考。开篇即描绘北方灾荒景象——“赤地”“黄尘”“秋霖”“夏旱”,勾勒出农业凋敝、民生艰难的社会图景,体现诗人对国计民生的关注。中间转入个人体验,“晨粥”“时珍”看似平凡,却被赋予珍馐意味,反衬出诗人处境之困顿与知足常乐之心境。“青斑照匕箸,脆响鸣牙龈”两句尤为生动,视觉与听觉结合,将粗食之美写得鲜活可感,显露出苏轼善于从日常中发现诗意的胸襟。
“玉食谢故吏,风餐便逐臣”形成强烈对比,既回顾往昔仕宦荣光,又坦然接受当下流放身份,语调平静而内蕴悲慨。后半抒情渐深,“漂零竟何适”道尽人生迷惘,“浩荡寄此身”则转为超脱,体现其儒道交融的人生态度。结尾劝食场景温暖人心,而“归及三年新”一句,隐约透露出对政治回暖的期待,含蓄而不失希望。
全诗结构严谨,由景入情,由物及心,语言质朴却意蕴深厚,堪称苏轼晚年旅途诗中的佳作,充分展现其“平淡中见深远”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质而不俚,浅中见深,盖公贬后触物兴怀之作也。”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引查慎行语:“起四句写荒岁之状如画,‘青斑’‘脆响’二句尤妙,食粗粝而能赏其味,非真旷达者不能。”
3.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三:“‘玉食谢故吏,风餐便逐臣’,十四字括尽迁谪身世,对仗浑成,气格苍劲。”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通体冲淡,而感慨弥深。末语望归,不怨不怒,得诗人温柔敦厚之旨。”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此类小品,往往于琐事中寄慨,以饮食起兴,终归于人生感喟,自然流转,不着痕迹。”
以上为【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