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三更时分,雨声淅沥,灯火下唯有诗书与一张古琴相伴。
只担忧自己脚力衰弱,未必能真正深入圣贤之门。
不要嘲笑那高耸入云的大树,它当初也不过是涧底的一根细针般的幼苗。
不该为了一个科举功名(进士及第),耗尽半生心力。
以上为【题刘朝英进斋】的翻译。
注释
1. 刘朝英:生平不详,当为杨万里友人或后学;“进斋”为其书斋名,含“进德修业”之意。
2. 三更雨:深夜雨声,营造孤寂清冷的读书氛围。
3. 诗书一古琴:案头有儒家经典(诗书)与修身之器(古琴),象征文人理想生活。
4. 脚力软:字面指体力不支,实喻精神毅力不足,难以持久求道。
5. 圣门深:孔子之门庭深远,喻儒家道统精微难入;《论语》有“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
6. 云端树:高耸入云的大树,喻学业或德行成就之高。
7. 涧底针:山涧底部如针般细小的树苗,典出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此处反用其意,强调成长之始微。
8. 一第:指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宋代进士科为仕进正途,竞争激烈。
9. 用破半生心:耗尽大半生心血;“破”字极言其代价之重。
10. 杨万里虽由科举入仕,但晚年对功名持淡泊态度,此诗反映其成熟期思想。
以上为【题刘朝英进斋】的注释。
评析
杨万里《题刘朝英进斋》是一首劝学兼劝世的哲理诗,题赠给一位名为刘朝英、书斋名为“进斋”的士子。诗人以清寂夜读场景起兴,继而表达对求道之难的敬畏,再以树木成长喻学问积累之渐进,最终点明主旨:不应将全部人生价值系于科举一第。全诗语言平易而意蕴深长,既有对学子勤学的肯定,又有对其执迷功名的委婉规劝,体现了杨万里作为理学家与诗人双重身份的理性关怀。诗中“圣门深”“云端树”等意象,既承儒家传统,又具诚斋体特有的生活哲思,展现了宋代士人对科举制度的反思与对内在修养的重视。
以上为【题刘朝英进斋】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紧凑,四联层层递进。首联以“灯火三更雨”勾勒寒窗苦读图景,“诗书一古琴”六字凝练,既见清贫,亦显高雅。颔联转写内心忧虑:“脚力软”非真病,而是对“道阻且长”的清醒认知——圣贤之学非一蹴可至。颈联忽以自然为喻,化用“十年树木”之理,指出伟岸成就皆始于微末,暗劝对方勿因一时困顿而气馁。尾联直击核心:若只为“一第”而耗尽半生心力,则本末倒置。此句看似平淡,实为警策之语,呼应宋代儒者“为己之学”(求道)与“为人之学”(求名)之辨。全诗无激烈言辞,却因情真意切而力透纸背;语言如口语,而哲理深邃,典型体现杨万里“活法”诗学中“浅语皆有致,淡语皆有味”的艺术追求。
以上为【题刘朝英进斋】的赏析。
辑评
1. 此诗见于《诚斋集》卷三十五,题为《题刘朝英进斋》,属杨万里中晚年作品。
2. 《全宋诗》第42册收录此诗,文字与《诚斋集》一致,无异文。
3. 清代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杨万里诗:“虽风格未高,而心思镵刻,往往独辟蹊径。”与此诗理趣相符。
4. 近人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选此诗,但指出杨万里“好以俗语常谈入诗,而能翻出新意”。
5. 当代学者周汝昌《杨万里选集》评此诗:“劝学而不劝仕,重道而不重禄,诚斋本色。”
6. 宋代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强调“学者须是立志”,与此诗“圣门深”之忧相呼应。
7. 无宋元时期对此诗的直接评论文献传世。
8. 此诗未被《诗人玉屑》《苕溪渔隐丛话》《宋诗纪事》等宋明诗话著录。
9. 当代《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指出,杨万里此类题斋诗“多寓劝勉,少涉应酬”。
10. 现存历代权威诗话及笔记中,未见对此诗的古代专门辑评,故无直接引录。
以上为【题刘朝英进斋】的辑评。
拼音版
热心网友补充完善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