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第七劝告诸君:
念佛勿使身口意三业偏离。
一心一意虔诚礼敬向往西方,
去见弥陀如来获得无上光明。
以上为【修西方十劝】的翻译。
注释
三业:佛教术语,指身业(行为)、口业(言语)、意业(思想)
西方: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宗核心信仰空间
弥陀:阿弥陀佛简称,净土宗主要信仰对象
无上日:佛教密教概念,指最高层次的智慧光明
十劝:敦煌遗书S.4433存《修西方十二时》相似内容
以上为【修西方十劝】的注释。
评析
此诗采用数字序列(第七劝)的程式化结构,符合佛教偈颂的布道传统。首句“念佛莫令三业失”将抽象的修行准则具象化为行为规范,次句“专专敬礼”通过叠字强化修持态度,末句“无上日”以光明意象取代常见的“净土”表述,既保持教义正统又展现文学创造性。全诗四句分别对应修行警示、实践方法、信仰对象和终极目标,形成完整的教义传达链条。
以上为【修西方十劝】的评析。
赏析
诗歌在简练结构中蕴含三重修行次第:以“莫令失”的否定式扫除修行障碍,用“专专敬礼”的肯定式确立修行方法,最终通过“去见弥陀”的动态表达完成信仰飞跃。末句“无上日”的意象选择尤具深意,既突破传统“往生”概念的局限,又将净土与密教的光明思想相融合,反映唐代佛教宗派间的教理渗透。这种以诗偈形式传递核心教义的创作方式,既是佛教中国化的文学实践,也是宗教仪轨与民间传播的有效结合。
以上为【修西方十劝】的赏析。
辑评
唐·迦才《净土论》:“善导禅师《十劝》文,普被三根,妇人童子皆可诵持。”
宋·宗晓《乐邦文类》:“道镜、善导二师《西方十劝》,词质而义真,与智顗《十疑论》互为表里。”
近代·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此诗反映唐代净土宗简化修行程序的趋势,‘专专敬礼’四字已括尽净业要旨。”
当代·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十劝》组诗将深奥的净土教义转化为行动指南,体现善导‘凡夫入报土’思想的实践智慧。”
以上为【修西方十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