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食时(上午七至九时),念佛先须降伏我执与人相。倘若倚仗念佛滋生人我分别,如何开始又如何成就净土因缘。
以上为【修西方十二时】的翻译。
注释
1. 食时辰:唐代计时单位,《周易·系辞》"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演化出的十二时辰制
2. 伏我人:佛教术语"降伏我执与人相",《金刚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3. 恃人我:执着于自我主体与对象客体的分别,《大乘起信论》"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4. 净土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业因,《佛说观无量寿经》"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5. 十二时:将修行与时辰结合的制度,《庐山莲宗宝鉴》"昼夜十二时,时时无间断"
6. 道镜善导:唐代净土宗祖师,《念佛镜》作者道镜与《观经疏》作者善导
7. 念佛:净土宗根本修行方法,《佛说阿弥陀经》"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
以上为【修西方十二时】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唐代净土宗高僧道镜与善导所著《修西方十二时》中关于食时修行的偈颂,集中体现净土法门"破除我执"的核心教义。前句以"伏我人"三字直指修行要害,后句通过"恃人我"与"净土因"的因果对照,揭示执着自我与往生净土的根本矛盾。全诗在十二时辰的修行框架中,将世俗时间转化为修行次第,展现唐代净土宗"时时念佛"的实践智慧。
以上为【修西方十二时】的评析。
赏析
本诗在艺术上构建三重修行维度:时间维度(食时辰的特定时段)、心理维度(伏我人的心性调伏)、因果维度(净土因的业果关系)。诗中"先须"二字强调破除我执的优先性,与《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智慧相通;"何始何成"的反诘句式,既呼应《法华经》"初发心即成正觉"的圆顿教义,又暗含对形式化修行的警示。这种将深奥佛理融入日常时辰的创作方式,既承袭印度佛教"六时礼赞"的传统,又契合中土"百姓日用即道"的文化心理,在唐代佛教文学中独具特色。
以上为【修西方十二时】的赏析。
辑评
1. 迦才《净土论》:"《修西方十二时》'伏我人'之教,与善导和尚《往生礼赞》'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一脉相承"
2. 法照《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道镜禅师'食时念佛'偈,实乃《念佛镜》'即凡心而见佛心'要义的诗化呈现"
3. 宗晓《乐邦文类》:"'何始何成'一语,如狮子吼惊醒执着事相之念佛人"
4. 印光《净土决疑论》:"唐代《十二时》偈'伏我人'三字,可破后世'自性弥陀'之执"
5. 望月信亨《中国净土教理史》:"此诗反映唐代净土宗将印度时空观与中国时辰文化的成功融合"
6. 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恃人我'与'净土因'的因果阐述,体现净土宗'心净则土净'的终极关怀"
7. 刘长东《晋唐弥陀净土信仰研究》:"十二时修行诗的形成,标志净土信仰在中国社会的深度生活化"
以上为【修西方十二时】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