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夜月下,乌鸦啼鸣,仿佛在催促着急促纷乱的琴弦。
江边的树木幽远,迷蒙不见一丝云烟。
月亮缺的时候多,圆的时候少,这真是无可奈何的老天。
心中的愁绪,只害怕那美好的月光,落下关山。
(她)脂粉的香气带着温润,缀着珍珠的衣衫闪烁着光彩,人与明月都是那样的娇媚美好。
(我)在残留的夜色中流连忘返,珍惜这所剩无几的欢愉。
只盼望人与明月都能依旧,待到下一次重逢,又是在明年。
以上为【燕归樑】的翻译。
注释
燕归樑:词牌名。
促乱弦:形容乌鸦的啼声如同急促而纷乱的乐声。
无烟:指没有云雾,空气清透;或指江面远方水汽迷蒙,视觉上如无烟火之气。
奈何天:无可奈何的天意或天气。语出宋人“奈何天兮奈何”之慨。
下关山:指月亮落下山。关山,泛指关隘山川。
粉香:女子脂粉的香气。
衣珠弄彩:衣服上的珍珠摆弄出光彩。
蝉娟:姿态美好貌,常形容女子或月亮。
残夜:夜将尽之时。
馀欢:所剩无几的欢乐。
以上为【燕归樑】的注释。
评析
本词围绕“月”这一核心意象展开,巧妙地将自然之景、人物之情与人生哲理融为一体。上片以景起笔,描绘了一幅凄清而略带纷乱的月夜图。“啼乌促乱弦”既是听觉描写,也暗喻了词人内心的不宁。“缺多圆少奈何天”一句,由月之圆缺联想到人生之聚散,直抒胸臆,道出了对自然规律与人生常态的无奈。这种愁绪如此浓重,以至于他“只恐”明月西沉,连眼前短暂的圆满与美好也将逝去。
下片镜头转向具体的人物,“粉香生润,衣珠弄彩”,一位光彩照人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人月两蝉娟”是词中名句,将女子的美好与明月的皎洁相映衬,构成了双重的审美享受,也将短暂的欢愉推向高潮。然而,正因美好,才更惧失去。“留连残夜惜馀欢”点出了全词惜时、惜欢的核心。结尾“人月在、又明年”既是一种期盼,更透露出深深的怅惘:即便人与月都能无恙,下一次的共赏与相聚,也要等待整整一年。这其中的不确定性,让此刻的欢愉更显珍贵,也更具悲剧色彩。
以上为【燕归樑】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词充分展现了张先词风婉约、工于造境的特点。
情感的跌宕与张力:词人善于在短小的篇幅内营造情感的波澜。从开篇的凄清,到见月生愁的无奈,再到下片见美人时的惊艳与欢愉,最后归于对欢愉易逝的留恋与怅惘,情感线索清晰而富有层次。
意象的巧妙组合:词中“夜月”、“啼乌”、“江树”、“关山”、“粉香”、“衣珠”等意象,共同编织出一个既空灵又秾丽的艺术世界。特别是“人月两蝉娟”的并置,将人间之美与自然之美等量齐观,相互辉映,创造了极高的审美境界。
语言的精炼与华美:张先词语言既凝练又精巧。“促乱弦”三字以通感写声音,极为传神;“生润”、“弄彩”等动词,生动地描绘出人物的鲜活感。全词在清空的月色底色上,点缀以“粉香”、“衣珠”的华彩,形成了疏密有致、清丽兼婉媚的语言风格。
以上为【燕归樑】的赏析。
辑评
清·先著、程洪《词洁辑评》:“张子野(张先)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其词含蓄处,亦近温(庭筠)、韦(庄),但温、韦之妙,一言尽之,子野之妙,则十言不止。”
译文:张先的词,是古今词风演变的一大关键。……他的词在含蓄蕴藉这方面,也接近温庭筠和韦庄,但温、韦的精妙,一句话就能说尽,而张先的精妙,十句话也说不完。
说明:此评虽非专论此词,但指出了张先词含蓄隽永、意蕴丰富的整体特点,《燕归樑》中“人月在、又明年”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正是其“十言不止”的体现。
近代·薛砺若《宋词通论》:“(张先)虽受《花间》及晏、欧的影响,而却能另变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辞彩则不但浓艳,而且深刻,……一种极富赡的情感。”
译文:(张先)虽然受到《花间集》以及晏殊、欧阳修的影响,但却能另外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辞藻色彩不但浓艳,而且意境深刻,……蕴含着一种极为丰富深厚的情感。
说明:此评点明了张先词的独创性,本词中“缺多圆少奈何天”的深刻慨叹与“粉香生润”的浓艳描绘相结合,正是其“意境特殊”、“情感富赡”的例证。
以上为【燕归樑】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