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举世无双的英雄气概能拔起山岳
怎料天命早已注定归属西关
范增虽具备才略却未能被真正任用
空自悲叹霸业倾覆在转瞬之间
以上为【项羽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力拔山:化用《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及《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
2. 天意在西关:指刘邦据守关中符合天命所归,西关即函谷关以西
3. 范增:项羽主要谋士,被尊为"亚父"
4. 可用非能用:范增多次献计均未被项羽采纳
5. 顷刻间:指项羽自垓下败至乌江自刎仅历时月余
以上为【项羽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咏史形式展现对项羽败亡的深刻反思。首句极写项羽"力拔山"的雄武,次句"天意在西关"陡然转折,揭示个人勇力与历史宿命的矛盾。后两句聚焦范增未被重用的史实,点明人才使用与成败的关键关联,在二十八字间完成对楚汉相争的历史判读。
以上为【项羽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朱淑真此作在宋代咏史诗中独具只眼。首句以"盖世英雄"起笔,再现司马迁对项羽的基本评价,却通过"岂知"二字实现史诗性转折。次句将刘邦"西关"基业提升至天命维度,暗合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盛衰之理"的史观。第三句直刺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缺陷,"可用非能用"五字如史笔铁判,与杜牧《题乌江亭》"包羞忍耻是男儿"形成不同向度的批判。结句"顷刻间"与首句"盖世"形成强烈时空压缩,在英雄形象急速崩塌中昭示历史无情。全诗通过勇力/天命、谋士/主帅两组对立要素,构建出立体史论框架,展现宋代女性诗人超越闺阁视域的历史洞察力。
以上为【项羽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黄嫣梨《朱淑真研究》:"此诗突破闺秀柔婉常态,以金刚怒目之笔批判历史,'可用非能用'的锥心之论,较李清照'至今思项羽'更具史家锐识。"
2. 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天意在西关'的理性认知,与陆游'岂知高帝业,煌煌汉中起'共同体现南宋诗史融合的思潮。"
3. 赵逵夫《历代咏项羽诗评注》:"范增典实的运用别具匠心,在杜牧批评项羽负气、王安石讥其失民之外,开辟人才论的新批判维度。"
以上为【项羽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