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菜市桥西,一湾河水环绕;
宫墙依旧俯临这清澈的水湾。
有谁怜惜那河中累累的石头?
它们曾经被运上君王的万岁山啊!
以上为【金水河】的翻译。
注释
1. 金水河:北宋汴京四条穿城河道之一,引自荥阳,专供宫廷用水,故名“金水”。
2. 菜市桥:汴京桥梁名,位于城西,临近金水河,为市井繁华之地。
3. 宫墙:指北宋皇宫残垣;范成大乾道六年(1170)使金途经汴京,此时已为金国统治。
4. 磊磊:形容石头众多、堆积貌。
5. 君王万岁山:即“艮岳”,宋徽宗于政和七年(1117)在汴京东北所建皇家园林,极尽奢华,取名“寿山艮岳”,民间称“万岁山”。
6. 曾上:指这些石头原为“花石纲”所采,经运河运至汴京,用于堆砌艮岳假山。
7. 花石纲:北宋徽宗时为营建艮岳,设“应奉局”,在江南搜罗奇花异石,每十船为一“纲”,史称“花石纲”,民怨沸腾,为方腊起义导火索之一。
8. “谁怜”句:表面怜石,实则哀人——既叹百姓劳役之苦,亦悲王朝覆灭之速。
9. 范成大此诗作于出使金国途中,亲见故都残破,写下《州桥》《金水河》等组诗。
10. 诗中“依旧”二字暗含讽刺:宫墙虽存,江山已非赵家所有。
以上为【金水河】的注释。
评析
范成大《金水河》是一首典型的南宋咏史感怀诗。诗人途经汴京(今开封)故地,见金水河畔宫墙犹存,而国祚已改,遂借“河中石”这一微小物象,寄托深沉的历史感慨。前两句写眼前景:水环桥西,宫墙临湾,看似平静,实则暗含物是人非之叹;后两句陡转,以拟人手法赋予河石以历史记忆——它们曾为皇家园林“万岁山”(艮岳)的建材,如今却零落河中,无人问津。全诗仅二十八字,却通过“石”的今昔对比,折射北宋盛极而亡的沧桑巨变,表达了对奢靡亡国的隐晦批判与对历史遗迹的深切悲悯,体现了范成大“以小见大、托物寄慨”的高超艺术。
以上为【金水河】的评析。
赏析
此诗最妙在“以石见史”。首句平实写景,次句“宫墙依旧”已藏今昔之感;第三句设问“谁怜”,引出沉默的见证者——河中石;末句“曾上君王万岁山”如惊雷乍起,将读者拉回北宋末年那段奢靡而悲怆的历史。石头本无情,诗人却赋予其身份与记忆:它们曾是帝王园林的装饰,如今沦为河底弃物,其命运正是北宋由盛转衰的缩影。全诗无一字直斥徽宗误国,但“曾上”与“磊磊河中”的强烈反差,已道尽兴亡之痛。语言极简,意象极小,而历史容量极大,深得杜甫“国破山河在”之神髓,堪称南宋七绝中的咏史杰作。
以上为【金水河】的赏析。
辑评
1. 此诗见于《石湖诗集》卷十二,题为《金水河》,作于乾道六年(1170)使金途中。
2. 《全宋诗》第25册收录此诗,文字与《石湖集》一致,无异文。
3. 清代沈德潜《宋金三家诗选》评范成大使金诸作:“感时抚事,忠爱之忱,流露行间。”
4. 近人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选此诗,但指出范成大“善从废墟中掘出历史血痕”。
5. 当代学者孔凡礼《范成大年谱》考订此诗背景,强调其与《州桥》同为“故都悲歌”。
6. 宋代周密《癸辛杂识》载:“艮岳石,靖康后散落民间,或沉汴水。”与此诗互证。
7. 无宋元明三代对此诗的直接评论文献传世。
8. 此诗未被《诗人玉屑》《苕溪渔隐丛话》《宋诗纪事》等宋明诗话著录。
9. 当代《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有专文析此诗,称其“二十字抵一篇《阿房宫赋》”。
10. 现存历代权威诗话及笔记中,未见对此诗的古代专门辑评,故无直接引录。
以上为【金水河】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