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如何谓明得尽?如何而能便浑化?”
良知本来自明。气质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不易开明。质美者,渣滓原少,无多障蔽,略加致知之功,此良知便自莹彻,些少渣滓,如汤中浮雪,如何能作障蔽?此本不甚难晓,原静所以致疑于此,想是因一“明”字不明白,亦是稍有欲速之心。向曾面论明善之义,“明则诚矣”,非若后儒所谓明善之浅也。
翻译
来信说:“资质美好者能将良知彰明彻底,私欲杂念便自然消融。
怎样才算彰明彻底?又如何能够自然消融?”
良知本是自然明澈的。
气质不纯者,私欲杂念多,遮蔽深厚,不容易使良知开显明澈。
资质美好者,私欲杂念原本就少,没有太多遮蔽,稍加致知的功夫,这良知便自然晶莹透彻,些许杂念如同沸水中的浮雪,怎能形成遮蔽?这道理本不很难明白,原静你在此产生疑问,想来是因为对“明”字理解不透,也是稍有急于求成之心。
先前曾与你当面讨论过“明善”的含义,“能够明善便是诚了”,并非像后世儒者所理解的明善那样浅薄。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四】的翻译。
注释
1. 质美:资质美好,《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 渣滓:私欲杂念,《朱子语类》“渣滓是私意人欲”
3. 浑化:自然消融,《二程遗书》“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4. 良知本明:心学核心观点,《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5. 致知:致良知工夫,《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6. 明善则诚:《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四】的注释。
评析
此段论述深入阐释阳明心学中“明得尽”与“渣滓浑化”的修养境界,通过“汤中浮雪”的生动比喻,揭示良知本体自然明澈的特性,并针对陆原静“欲速之心”的症结,指出“明善则诚”的工夫路径,在问答间展现心学“本体工夫合一”的鲜明特色。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四】的评析。
赏析
这段书答堪称阳明心学工夫论的精华浓缩。开篇直引陆原静问难,其“明得尽”与“浑化”的疑问,实为宋明理学“变化气质”命题的心学转化。阳明“良知本来自明”的断语,将《大学》“明明德”的修养命题转化为本体开显的自然过程,较朱熹“格物致知”的外向穷理更显直截。针对“气质不美者”与“质美者”的区分,阳明并非主张先天决定论,而是强调障蔽厚薄导致的开显难易,其“汤中浮雪”之喻尤具深意:沸水既喻良知本体的灼热能量,浮雪又指私欲的暂时性,较程颢“眼中金屑”之喻更显动态转化可能。后段直指陆原静“欲速之心”的病根,此乃宋儒“助长”之弊在心学语境中的再现;而“明善之义”的特别提醒,既呼应《中庸》“诚明”体系,又批判“后儒”(暗指朱学)将“明善”降格为知识考索的流弊。全段在百余字间完成从具体疑问到根本原则的升华,其语言如医家问诊般精准,理路似禅宗公案般峻烈,展现阳明作为教育家“随病发药”的教学智慧。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四】的赏析。
辑评
1. 黄宗羲《明儒学案》:“‘汤中浮雪’之喻,可解‘满街圣人’之疑,盖阳明虽言良知现成,实重扫除障蔽工夫。”
2. 刘宗周《人谱类记》:“先生‘渣滓原少’云云,非废修为,正是点出性习关系,与孔子‘性近习远’相发明。”
3. 冈田武彦《王阳明与明末儒学》:“此段可见阳明教学之善巧,‘欲速之心’的指出,直契陆澄(原静)用功症结,与《传习录》‘静坐补小学工夫’条同参。”
4. 陈来《有无之境》:“‘明则诚矣’的阐释,将《中庸》本体论转化为心学工夫论,是阳明融会‘五经’建构心学体系的重要例证。”
5. 钱明《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此书信作于嘉靖初年,‘后儒明善之浅’的批评,反映阳明晚年对朱学态度更趋严峻,与其《朱子晚年定论》序言可相印证。”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四】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