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此心
未发之体,其在
已发之前乎?其在
已发之中而为之主乎?其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之体者乎?今谓心之动、静者,其主
有事、
无事而言乎?其主
寂然、
感通而言乎?其主循理、从欲而言乎?若以循理为静,从欲为动,则于
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极而静,静极而动’者,不可通矣。若以
有事而
感通为动,
无事而
寂然为静,则于
所谓‘动而无动,静而无静’者,不可通矣。若谓
未发在
已发之先,静而生动,是至诚有息也,圣人有复也,又不可矣。若谓
未发在
已发之中,则不知
未发、
已发俱当主静乎?抑
未发为静而
已发为动乎?抑
未发、
已发俱无动无静乎?俱有动有静乎?幸教。”
未发之中,即良知也,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者也。
有事、
无事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
有事、
无事也;
寂然、
感通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
寂然、
感通也。动、静者,所遇之时;心之本体,固无分于动、静也。理无动者也,动即为欲。循理则虽酬酢万变而
未尝动也;从欲则虽槁心一念而
未尝静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又何疑乎?
有事而
感通,固
可以言动,然而
寂然者
未尝有增也;
无事而
寂然,固
可以言静,然而
感通者
未尝有减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又何疑乎?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则至诚有息之疑,不待解矣。
未发在
已发之中,而
已发之中未尝别有
未发者在,
已发在
未发之中,而
未发之中未尝别有
已发者存。是
未尝无动、静,而不
可以动、静分者也。
凡观古人言语,在以意逆志而得其大旨,若必拘滞于文义,则“靡有孑遗”者,是周果无遗民也。周子“静极而动”之说,苟不善观,亦未免有病。盖其意从“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说来。太极
生生之理,妙用无息,而常体不易。太极之
生生,即
阴阳之
生生。就其
生生之中,指其妙用无息者而
谓之动,
谓之阳之生,非谓动而后生阳也;就其
生生之中,指其常体不易者而
谓之静,
谓之阴之生,非谓静而后生阴也。若果静而后生阴,动而后生阳,则是
阴阳、动静,截然各自为一物矣。
阴阳一气也,一气屈伸而为
阴阳;动静一理也,一理隐显而为动静。春夏
可以为阳、为动,而
未尝无阴与静也;秋冬
可以为阴、为静,而
未尝无阳与动也。春夏此不息,秋冬此不息,皆可
谓之阳,
谓之动也。春夏此常体,秋冬此常体,皆可
谓之阴,
谓之静也。自元、会、运、世、岁、月、日、时以至刻、秒、忽、微,莫不皆然。
所谓“动静无端,
阴阳无始”,在知道者默而识之,非
可以言语穷也。若只牵文泥句,比拟仿像,则
所谓“心从《法华》转,非是转《法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