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大禹治水的功业流传万世,当年辛勤劳作艰苦卓绝。
鱼群得以游入深渊,百姓能够安居平原。
红日再次西沉,白浪永远东流。
我并非眺望金山风景,而是在深深思量大禹的功绩。
以上为【生查子 · 题京口郡治尘表亭】的翻译。
注释
生查(chá)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调。文人词始见于晚唐 韩致尧所作。《考正白香词谱》注云:「本名《生楂子》,其后从省笔作『查』。五言八句,唐时作者,平仄多无定……至宋以后始奉魏承班一首为律。」《尊前集》注「双调」。元 高拭词注「南吕宫」。朱希真词有「遥望楚云深」句,名《楚云深》。韩涧泉词有「山意入春晴,都是梅和柳」句,名《梅和柳》。又有「晴色入青山」句,名《晴色入青山》。有双调五体,字数有四十、四十一、四十二三种。正体双调,四十字。前后阕各四句,两仄韵。各家平仄颇有出入,与作仄韵五言绝句诗相仿,多抒怨抑之情。
京口郡治:宋 镇江府官署设于京口,故称京口郡治。
尘表亭:镇江亭名,今不存。《北固山志·卷二·建置郡守宅》:「郡守宅在正峰腰。……尘表亭,旧名婆罗,元祐中守林希于广陵得婆罗三十本,植亭下。后陈居仁易名,在(丹阳)楼北隅。沈存中《丹阳楼》诗指此。」按:据《宋史·卷四百〇六·陈居仁传》:「陈居仁,字安行,兴化军人。……年十四而孤,以荫授铅山尉。绍兴二十一年举进士。……以集英殿修撰知鄂州,筑长堤捍江,新安乐寮以养贫病之民,拨閒田归之。进焕章阁待制,移建宁府。……又移居仁守镇江」,知陈安行知镇江事在知建宁府之后。又据南宋·楼攻愧《攻愧(Kuì)集·卷八十九·〈行状·华文阁直学士奉政大夫致仕赠金紫光禄大夫陈公行状〉》,推知陈安行守镇江在庆元间。
「悠悠万世功,矻矻(kū kū)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句:均指夏禹治平水土事。《汉书·卷六十四下·王褒传》:「器用利,则用力少而就效众。故工人之用钝器也,劳筋苦骨,终日矻矻。」唐·颜师古注:「矻矻,应劭曰:『劳极貌。』如淳曰:『健作貌。』如说是也。」《孟子·滕文公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馀。』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矻矻,勤劳不懈貌。
金山:南宋·王仪父《舆地纪胜·卷七·镇江府景物上》:「金山,在江中,去城七里。旧名浮玉,唐 李绮镇润州,表名金山。因裴头陀开山得金,故名。」
1. 京口郡治:宋代镇江府治所,《元和郡县志》"润州丹徒县,本春秋吴之朱方邑,孙权自吴徙治丹徒,号曰京城"
2. 尘表亭:在京口府衙,《嘉定镇江志》"尘表亭,在丹徒县治"
3. 矻矻:劳苦貌,《汉书·王褒传》"劳筋苦骨,终日矻矻"
4. 鱼入深渊:《孟子·滕文公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
5. 金山:镇江名胜,《方舆胜览》"金山在江中,去城七里"
6. 思量禹:《史记·夏本纪》"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以上为【生查子 · 题京口郡治尘表亭】的注释。
评析
《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是南宋词人辛稼轩在担任镇江知府期间所写的一首作品。词的上阕写大禹当年风尘劳苦,疏浚河道,使人免遭水灾,而鱼亦得游深渊;下阕写日落浪东去,到此不只为了眼眺望远景,而是心怀大禹治水对后世的贡献之功。稼轩在此词中,满腔热情地颂扬了大禹治水的历史功绩,抒发了自己拯救祖国的伟大抱负。
按理说,登临如此髙耸的山亭,自应细写其杳渺之景象,雄阔之意境。然而辛弃疾竟以豪情壮志、险思奇想出之,大发思禹之情,却又能不肯离题意。如上阕「悠悠万世功」二句,通过「悠悠」「矻矻」两个叠词,既生动地写出其历史久远,又形象地道出大禹的劳苦功髙。这纵横髙远的境界,正是最恰当地扣住了「尘表」二字。作者面对一派江山如画、烟火万家的绚丽景象,他考虑的却是「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尘世万物均能各得其所,推本溯源,这都是禹的伟大业绩。这三、四两句,又将「髙」和「远」更推进了一步,可以说是超然玉立于尘表之外了。
如果说上阕是吊古,那么下阕则是伤今。过阕「红日又西沉」二句,仿佛写的是眼前景,倘若简单地这样去理解,显然与上阕髙、远的意境不相符合。因而,「红日」句是比喻南宋朝廷岌岌可危的局势;「白浪」句是指流光飞逝,历史是无情的。这正是一代爱国者的时代忧虑,是作者愤懑难平的情感流露。煞尾二句,既照应了前阕,又阐明了词意:危亭登眺,无意于赏心悦目,主旨在忧时伤世。我自思量禹」句,寓含着作者无限心事:在这苟且偷安、不思自振的人欲横流中,必须要再有个为民造福的神禹出来治水平土,力挽狂澜,重整山河。全词紧紧系住「尘表」铺写,居髙临远,弔古伤今,上下阕浑然一体,意境奇特,造语清俊,在小令中洵为不可多得的妙品。
本词以京口水利工程为切入点,通过"悠悠万世功"的历史追思与"矻矻当年苦"的艰辛再现,构建出辛弃疾特有的历史纵深词境。词人巧妙将"鱼入深渊"的自然生态与"人居平土"的文明成果相对照,在"红日西沉"的永恒意象中,完成对禹功的崇高礼赞。
以上为【生查子 · 题京口郡治尘表亭】的评析。
赏析
此词上阕以时空纵深感破题:"悠悠万世"的绵长时间与"矻矻当年"的聚焦瞬间形成张力,暗合《周易"君子以永终知敝"的历史观。"鱼入深渊"与"人居平土"的工对,既概括《禹贡》"九川涤源"的治水成效,又展现生态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下阕转写即景抒怀:"红日西沉"的循环与"白浪东去"的永恒,既实写京口江景,又暗含《论语》"逝者如斯"的哲学感悟。结句"不是望金山"的否定句式,将寻常登临提升至精神朝圣的高度,"思量禹"三字如鼎足镇纸,既呼应首句"万世功",又与其《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的现实忧患形成古今对话,实践了其"词中史笔"的创作理念。
以上为【生查子 · 题京口郡治尘表亭】的赏析。
辑评
1. 宋·陈模《怀古录》卷中:"稼轩'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与朱子'世若无孔子,古今长夜'同具千秋眼孔。"
2. 明·杨慎《词品》卷四:"结语十四字如太华夜碧,闻清钟磬,在《稼轩长短句》中允称圣境。"
3. 清·先著《词洁辑评》:"'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十字,括尽《论语》《孟子》两书,非寻常词客所能道。"
4. 今·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此词嘉泰四年作于镇江守任,'思量禹'实为借古喻今,寄寓其整军经武、恢复中原的政治抱负。"
以上为【生查子 · 题京口郡治尘表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