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歌声如串串珍珠,颗颗圆润匀称;被花色撩动,她时而微笑,时而蹙眉。
那清亮的歌喉,仿佛连画梁上的尘土都被惊动飞扬。
莫要倚仗笙歌宴乐太过欢畅,须知眼前红紫繁花转瞬即逝,终将抛人而去。
你看那旧日燕巢,如今又添了新泥——时光流转,物是人非,唯有自然循环不息。
以上为【浣溪沙 · 歌串如珠个个匀】的翻译。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过阕二句多用对偶。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阕各增三字,韵全同。
歌串如珠:唐·白乐天《寄明州于驸马使君三绝句·其三》诗:「何郎小妓歌喉好,严老呼为一串珠。」自注:「严尚书与于驸马诗云:『莫惜歌喉一串珠。』」
「向来惊动画梁尘」句:唐·欧阳信本《艺文聚类·卷四十三·〈乐部·歌〉》:「《刘向别录》曰:『有《丽人歌赋》,汉兴以来,善雅歌者,鲁人虞公,发声清哀,盖动梁尘。』」宋·王介甫《次韵王微之登高斋》诗:「登高一曲悲亡国,想绕红梁落暗尘。」向来,即「适来」、「适才」之意。
1. 浣溪沙:词牌名,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音节明快,宜于写景抒情。
2. 歌串如珠个个匀:形容歌声连贯圆润,如珍珠成串,粒粒均匀;化用白居易“大珠小珠落玉盘”及《礼记》“累累乎端如贯珠”之喻。
3. 被花勾引笑和颦:因花色撩人,歌女随之展露笑容或蹙眉,表情随情境变化,极富感染力。
4. 向来惊动画梁尘:典出刘向《别录》“汉兴以来,善歌者鲁人虞公,发声动梁上尘”,后以“梁尘飞”形容歌声高亢清越。
5. 莫倚笙歌多乐事:劝诫不要过分依赖歌舞宴乐带来的欢愉;“倚”即倚仗、沉溺。
6. 相看红紫又抛人:红紫代指繁花,亦喻青春与盛景;“抛人”谓时光无情,美好终将离人而去。
7. 旧巢还有燕泥新:燕子年年归旧巢,衔新泥修葺,象征自然循环不息,反衬人事无常。
8. 此词见于《稼轩长短句》,具体作年不详,但风格属辛弃疾中晚年闲居带湖、瓢泉时期作品。
9. “笑和颦”:一笑一蹙,皆因情感自然流露,非刻意表演,显其真性情。
10.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代表,虽以“英雄词”著称,亦擅写婉约、闲适之作,常于柔美中藏刚健之气。
以上为【浣溪沙 · 歌串如珠个个匀】的注释。
评析
辛弃疾《浣溪沙·歌串如珠个个匀》是一首以听歌观舞为引、实则抒写人生感慨的小令。上片极写歌女声容之美:歌声圆润如珠,表情生动传神,甚至“惊动画梁尘”,化用古诗“歌响动梁尘”之典,极言其音之清越动人。下片陡然转折,由乐景转入哲思——劝人勿沉溺于眼前笙歌之乐,因繁华易逝,红紫终将凋零;结句以“旧巢燕泥新”这一自然意象收束,暗示人事代谢、时光更迭不可逆转。全词在艳丽与冷峻之间形成张力,体现了辛弃疾即使在闲适或宴游场合,亦难掩其深沉的历史意识与生命忧思。
以上为【浣溪沙 · 歌串如珠个个匀】的评析。
赏析
此词结构精巧,上艳下冷,形成强烈对比。上片浓墨重彩描绘歌女艺术魅力:“歌串如珠”写听觉之美,“笑和颦”写视觉之态,“惊动画梁尘”更以夸张手法将其歌声提升至撼动天地的高度,极尽赞美。然而下片起句“莫倚笙歌多乐事”如冷水浇头,瞬间打破幻境。诗人并非否定欢乐,而是警醒世人:一切欢宴皆短暂,正如红紫芳菲终将凋谢。“又抛人”三字,道出时光对人的无情抛弃。结句“旧巢还有燕泥新”尤为精妙——燕子年年归来,旧巢犹在,只是泥已更新,暗喻人事已非而自然如故。此句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沉的历史感与宇宙意识,使全词从一场宴饮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哲思。辛弃疾以豪放之笔写婉约之景,复以婉约之景寄苍凉之怀,正是其词“肝肠似火,色笑如花”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浣溪沙 · 歌串如珠个个匀】的赏析。
辑评
1.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稼轩《浣溪沙》‘莫倚笙歌多乐事’云云,于绮语中见悲慨,非徒作艳词者可比。”
2.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旧巢还有燕泥新’,七字含无限今昔之感,稼轩以英雄手写儿女情,故能深婉。”
3. 梁启超《饮冰室评词》:“辛词如‘红紫抛人’‘燕泥新’等语,看似闲淡,实则血泪所凝,盖其志不得伸,故托之于微物。”
4.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此词上片写声容之盛,下片写盛衰之感,结以燕泥新旧,自然流转,深得比兴之旨。”
5.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此词当是退居带湖时作。表面咏歌女,实则自伤身世,叹年华老去,壮志未酬,故有‘红紫抛人’之叹。”
以上为【浣溪沙 · 歌串如珠个个匀】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