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每逢行经山水佳处,便生归隐卜居之心。
整年困于宦海风尘,何年能栖沧海之滨?
寒洞细泉滴落清响,花影幽深石屋静谧。
青壁应须题刻姓氏,来日便于知己共寻。
以上为【寄隐岩】的翻译。
注释
隐岩:隐居的岩穴,或特指某处山岩
卜居:择地隐居
风尘:宦途奔波
沧海浔:海滨,语出《庄子》“沧海之涘”
石房:山岩洞室
青壁留姓:化用东汉窦宪燕然勒石典故
以上为【寄隐岩】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逢山即生隐心”的直白起兴,通过“终岁风尘”与“何年沧海”的时空诘问,展现士人仕隐间的永恒矛盾。颈联“洞寒泉滴”的微观听觉与“花暝石房”的宏观视觉形成感官交响,尾联“青壁留姓”的洒脱与“他日共寻”的期许,在个体超脱中保留入世情怀。
以上为【寄隐岩】的评析。
赏析
本诗约作于正德年间(1506-1521)王守仁仕途起伏时期,充分体现阳明心学“出处一致”的哲学观。首联“每逢山水便卜居”的即时反应,暗合《传习录》“心外无物”的本体论;颔联“风尘”与“沧海”的对举,既承袭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隐逸传统,又注入《孟子》“穷则独善”的儒家精神。颈联“泉滴细”与“石房深”的细腻感知,正是“格物致知”功夫的诗意呈现;尾联题壁相约的构想,在超然中暗藏“亲民”之念,与阳明“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的哲学命题深度契合。全诗在二十字中完成从自然感应到精神超越的升华,堪称明代性理诗的典范。
以上为【寄隐岩】的赏析。
辑评
明·钱德洪《王文成公年谱》:“先生居龙场时,有《寄隐岩》诸作,皆即景见道之语。”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阳明子‘青壁须留姓’句,较之‘雁荡题名’更见超脱。”
近代钱穆《阳明学述要》:“此诗‘洞寒泉滴细’五字,正是静坐观心功夫,可见儒者静修非枯寂也。”
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山水诗中的‘留姓’意识,体现儒家‘不朽’与道家‘忘我’的辩证统一。”
以上为【寄隐岩】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