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井栏边两裸梧桐树,望着我的冷色的新妆。我穿淡淡的新妆,初次望着两棵梧桐树立在井栏旁。我低垂地望着井栏边的花在凋落愁叹,发愁的花在井栏边望着我失色低头。
形影孤单,悲叹我度失眠难熬的长夜。长长的秋夜,可怜我这孤单的身影。楼上不适应这肃杀的秋色,萧瑟的秋色,我不应该上楼去眺望。
版本二:
井边的梧桐在月光的映照下,映出女子新梳妆的清冷身影;这清冷的妆容,又在双桐井中被月光重新映照。她羞于面对井中开放的花影而心生愁绪,那井中花影仿佛也因她的愁容而显得哀愁。夜色中孤影自怜,更觉长夜漫漫;漫漫长夜之中,愈发怜惜孤独的身影。楼上的秋景最是不宜触目,因为秋意正适合让人不忍登楼。
以上为【菩萨蛮 · 回文秋闺怨】的翻译。
注释
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鬘》,《宋史·乐志》:「女弟子舞队名。」《宋史·乐志》、《尊前集》、《金奁集》并入「中吕宫」,《张子野词》作「中吕调」,《正音谱》注「正宫」。唐苏德祥《杜阳杂编·卷下》:「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有二龙,鳞鬣(liè)爪角悉备。明霞锦,云鍊水香麻以为之也,光耀芬馥着人,五色相间,而美丽于中国之锦。其国人危髻金冠,璎珞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北宋·孙孟文《北梦琐言·卷四·温李齐名》:「温庭云,字飞卿,或云作『筠』字,旧名岐,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曰『温李』。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多为邻铺假手,号曰救数人也。而士行有缺,缙绅簿之。李义山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曰:『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宣宗尝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遣未第进士对之。庭云乃以『玉条脱』续也,宣宗赏焉。又药名有『白头翁』,温以『苍耳子』为对,他皆此类也。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相国假其新撰密进之,戒令勿他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疏之。温亦有言云:『中书堂内坐将军。』讥相国无学也。」宋·王颐堂《碧鸡漫志·卷五·〈菩萨蛮〉》云:「《菩萨蛮》,《南部新书》及《杜阳杂编》云:『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菩萨蛮队』,遂制此曲。当时倡优李可及作菩萨蛮队舞,文士亦往往声其词。』大中乃宣宗纪号也。《北梦琐言》云:『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相国假温飞卿新撰密进之,戒以勿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疏之。』温词十四首,载《花间集》,今曲是也。李可及所制盖止此,则其舞队,不过如近世传踏之类耳。」按温词有「小山重叠金明灭」句,名《重叠金》。南唐李后主词名《子夜歌》,一名《菩萨鬘》。韩涧泉词有「新声休写花间意」句,名《花间意》。又有「风前觅得梅花」句,名《梅花句》。有「山城望断花溪碧」句,名《花溪碧》。有「晚云烘日南枝北」句,名《晚云烘(hōng)日》。此调为双调小令,以五七言组成,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以繁音促节表现深沉而起伏之情感,历来名作极多。
「回文秋闺怨」:傅注本、元延祐本无题,兹从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调名下题。
回文:诗词之一体,因回环往复均能成诵而得名,相传起于前秦窦滔妻苏蕙《璇玑图》。
桐:《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作「梧」。
秋:茅维《苏集》本、毛本作「愁」。
1. 菩萨蛮:词牌名,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2. 回文:一种修辞手法,指诗句或词句正读倒读皆成文理通顺之语。此词每句皆可倒读,构成完整意境。
3. 井桐:井边的梧桐树,常象征孤寂、清冷,亦与秋景相合。
4. 双照:指月光同时照在人与井中倒影之上,形成双重影像。
5. 新妆:刚刚梳妆打扮,暗示女子曾有意修饰自己,但妆成无人赏,反增寂寞。
6. 冷妆:既指妆容清冷,也暗喻心境凄凉。
7. 羞对井花愁:女子羞于面对井中花影,因花似有情,反衬己之孤独,因而生愁。
8. 影孤怜夜永:孤影自怜,更觉长夜难熬。
9. 永夜:长夜,多用于表达思念或孤寂之情。
10. 不宜秋:言秋景萧瑟,容易引发哀愁,故“不宜”触目;“秋宜不上楼”倒读亦通,强调登楼见秋更添悲思。
以上为【菩萨蛮 · 回文秋闺怨】的注释。
评析
《菩萨蛮·回文秋闺怨》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写少妇见物动心的「愁」情,下片,写少妇夜思郎君的自嘲心态。全词运用象徵、双关的手法,写少妇秋日思念郎君的「愁」情和寂寞感。
这首《菩萨蛮》为苏轼所作的一首回文词,全篇无论顺读倒读皆成章法,音韵和谐,意境凄清,充分展现了回文体的独特艺术魅力。词以“秋闺怨”为主题,描写一位女子在秋夜独处时的孤寂与哀愁。通过井、桐、月、花、影等意象,构建出一个清冷幽静的画面,抒发了深闺女子对孤独长夜的感伤和对秋景的避讳心理。全词语言精炼,结构巧妙,情感细腻,将形式美与内容美高度统一,是宋代回文词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菩萨蛮 · 回文秋闺怨】的评析。
赏析
此词最大特色在于其回文结构。全词八句,每句皆可倒读,且倒读之后仍能保持意境连贯,音节流畅,堪称文字游戏与文学艺术的完美结合。上片写女子对镜(井)梳妆,月照双桐,人影花影交叠,已显孤寂之态。“羞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一句,以回环往复的句式强化了人与花互为映照、互为感通的心理状态,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极富诗意。下片转入内心独白,“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不仅句式回环,情感亦层层递进,突出长夜难眠的孤苦。结尾“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并非秋景不宜,而是人心不堪秋意,故避而不登。这种婉转含蓄的表达,使怨情不直言而自现。整首词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通过细微场景传达深刻情感,体现了苏轼虽以豪放著称,亦能驾驭婉约细腻之笔的全面才情。
以上为【菩萨蛮 · 回文秋闺怨】的赏析。
辑评
1. 《历代词话》卷七引《东坡词拾遗》:“此词回文工巧,情致缠绵,非惟体奇,意亦凄婉,真闺怨绝唱也。”
2. 清·王士禛《花草蒙拾》:“东坡回文词《菩萨蛮》,顺逆皆成文理,音节谐婉,昔人谓‘诗中有律,词中有图’,此类是也。”
3.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苏子瞻《菩萨蛮》回文词,造语精妙,设境幽清,虽为游戏之作,然情味自足,不可轻视。”
4.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未直接评此词,然其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正可为此词作注——井、桐、花、影,无非孤愁之寄托。
5. 今人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通体回文,工巧自然,毫无斧凿痕。写闺怨而不见‘怨’字,而怨情自见,可谓深得词家三昧。”
以上为【菩萨蛮 · 回文秋闺怨】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