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版本二:
杭州元宵之夜灯火辉煌,月光如霜般明亮,映照出人群如画的景象。帐幕中传来笙箫之声,香烟如麝香般袅袅升起,马蹄过处没有一丝尘土飞扬。而此时我所在的密州小城却十分冷清,人们年岁渐长,倍感寂寞。击鼓吹箫的热闹转入了农桑祭祀的简朴仪式。灯火渐稀,寒焰微弱,霜露降下,天空阴沉,大雪将至,乌云低垂覆盖着原野。
以上为【蝶恋花 · 密州上元】的翻译。
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後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宋晏同叔词采梁简文帝乐府《东飞伯劳歌》中「翻阶蛱蝶恋花情」句改今名。《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太平乐府》注「双调」,赵德鳞词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冯正中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名《黄金缕》。赵德鳞词有「不卷珠帘,人在深深院」句,名《卷珠帘》。司马才仲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韩涧泉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贺方回词名《凤栖梧》,李方舟词名《一箩金》,衷元吉词名《鱼水同欢》,沈会宗词名《转调蝶恋花》。以南唐冯正中《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一作晏同叔词)为正体,此体为双调,六十字,前後阕各五句四仄韵,另有变体二种。
密州:龙榆生笺引《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三十四·〈青州府·诸城县〉》:「诸城县,在府东南二百八十里,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东至莱州府胶州界四十里,西至沂州府莒州界五十里,南至沂州府日照县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安邱县界六十里,东南至海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日照县界七十里,东北至莱州府高密县界五十里,西北至安邱县界九十里。本春秋时,鲁诸邑及齐琅邪邑地。秦置琅邪郡。汉初置东武县,为郡治并领琅邪诸县,後汉改置琅邪国,于开阳以东武等三县为属。三国魏因之。晋初省琅邪县,以东武诸县属城阳郡,太康十年属东莞郡。宋以东武县分属平昌郡。後魏永安二年,置东武郡兼置胶州。北齐改置高密郡,仍置胶州省诸县入之。隋开皇初,郡废,五年改州曰密州,十八年改东武县曰诸城,大业初州废为高密郡。唐武德五年,复曰密州。天宝元年,复曰高密郡。乾元元年,复曰密州,属河南道。宋曰密州高密郡,开宝五年升安化军节度,属京东东路。金曰密州,属山东东路。明洪武元年,始废密州以县,属青州府。本朝因之。按青州府属旧有安东卫,一本从沂州府日照县分置日照,旧隶青州後为沂属而安东未经改归。本朝乾隆七年裁卫,以所辖村庄归入诸城、日照二县,但计其道里,究与日照为近,应将安东废卫列入沂州,附识于此。」
上元:龙榆生笺:「《白六帖》:『正月十五日为上元。』」
钱塘:此代指杭州城。龙榆生笺引《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十六·杭州府》:「战国属楚。秦置钱唐县,属会稽郡。汉为会稽郡,西部都尉治;後汉永建四年分属吴郡。晋及宋齐梁因之,陈祯明元年置钱唐郡,属吴州。隋废郡,置杭州,仁寿中置总管府。大业初,府罢,三年改曰馀杭郡。唐武德四年复置杭州,天宝元年改馀杭郡,乾元元年复为杭州,属江南东道。五代时钱镠建吴越国(镠都杭州称西府)。宋仍曰杭州馀杭郡,淳化五年改宁海军节度,属西浙路,大观元年升为帅府,领两浙西路兵马钤辖,建炎三年以为行在所,升临安府为浙西路治元。至元十三年立两浙都督府,十五年改杭州路。」
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指上元节。
香吐麝:龙榆生笺引《康熙字典》:「《说文》:『麝如小麋,脐有香。一名射父。』」又引南朝梁·刘孝陵《繁华应令》诗:「腕动飘香麝,衣轻任好风。」
「更无一点尘随马」句: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此般风味应无价。」谓江南气清土润,行马无尘。
尘随马:龙榆生笺引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句:龙榆生笺:「谓社祭也。《周礼·鼓人》:『以灵鼓鼓社祭。』」此句意谓密州上元节远逊杭州,只有在农家社祭时才有鼓箫乐曲。却,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乍」。
稀:茅维《苏集》本、毛本作「希」。按,二字通用。
「昏昏雪意雲垂野」句:意谓密州上元节十分冷清,只有云垂旷野。
1. 蝶恋花:词牌名,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2. 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宋时属京东东路,为偏远小城。
3. 上元: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元夕、灯节,是古代重要的节日。
4. 钱塘:指杭州,宋代杭州为两浙路治所,经济文化繁荣。
5. 三五夜:指正月十五夜,“三五”即十五。
6. 明月如霜:形容月光皎洁清冷,如同白霜洒落大地。
7. 帐底吹笙香吐麝:指在华美的帷帐中有人吹奏笙乐,香气如麝香般弥漫。
8. 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唐代苏味道《正月十五夜》“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此处反用其意,言城市洁净,无尘飞扬,形容秩序井然、环境清幽。
9. 山城:指密州城,因其地处丘陵地带,故称山城。
10. 农桑社: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的民间社祭活动,多见于乡村,反映密州民俗质朴。
以上为【蝶恋花 · 密州上元】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词通过对比杭州上元节的繁华与密州上元的冷清,抒发了词人仕途失意、身处偏远之地的孤寂之情。上片追忆昔日杭州元宵盛况,极写灯月交辉、香车宝马的热闹;下片转写密州山城的萧条,以“火冷灯稀”“昏昏雪意”渲染凄清氛围。全词情景交融,今昔对照,既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也流露出对现实处境的无奈与感伤,体现了苏轼早期词作中少有的婉约风格。
以上为【蝶恋花 · 密州上元】的评析。
赏析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或八年(1075),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期间。词以“灯火钱塘三五夜”开篇,回忆杭州元宵节的盛景:灯火璀璨、月色如霜、人物如画,笙歌盈耳、香雾氤氲,一派繁华气象。“更无一点尘随马”一句,既写环境之洁净,亦暗含对昔日仕宦生活的留恋。
下片笔锋陡转,写密州上元之冷清:“寂寞山城人老也”一句,直抒胸臆,感慨年华流逝、境遇困顿。“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写民间虽有节庆活动,但已非都市之奢华,而是回归农耕社会的朴素祭祀,透露出边远小城的文化落差。“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以景结情,描绘出一幅寒夜将雪、云压旷野的苍茫图景,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压抑。
全词运用今昔对比手法,结构严谨,意境由明丽转向黯淡,情感由追忆转入感伤。语言清丽而不失厚重,虽为早期作品,已显苏词善于融情入景、以景传情的艺术功力。值得注意的是,此词风格偏于婉约,不同于苏轼后期豪放旷达的典型风貌,反映了其词风的多样性。
以上为【蝶恋花 · 密州上元】的赏析。
辑评
1. 《历代诗余》引《词林纪事》:“此词对比鲜明,上片极写钱塘繁华,下片状密州冷落,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悲。”
2.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东坡词豪宕者多,如此等作,婉转凄清,亦复不减晏、欧。‘火冷灯稀霜露下’数语,写尽荒寒气象,令人神伤。”
3.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未直接评此词,但其论“有我之境”时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为此词“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作注脚。
4. 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公在密州,政事之余,寄情于词。此阕怀旧感时,情景交融,足见其内心之波动。”
5.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片写南国元夜之盛,下片写北地春寒之苦。前后对照,感慨系之。结句写景,含蓄无穷。”
以上为【蝶恋花 · 密州上元】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