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云龙山下试穿春衣,于放鹤亭前目送夕阳西下。三十里路尽是盛开的杏花,新科进士张师厚骑马飞驰而去。
以上为【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蜀人:指四川籍人士,张师厚为蜀地人。
2. 张师厚:北宋人,苏轼同乡或友人,生平记载不多,此诗为其赴殿试时所赠。
3. 殿试: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一级考试,通过者称进士。
4. 云龙山:位于今江苏省徐州市,苏轼曾在此任职,诗中借以点明送别之地。
5. 放鹤亭:云龙山上著名景点,相传为宋代隐士张天骥所建,苏轼曾作《放鹤亭记》。
6. 试春衣:指春天换穿轻薄衣物,点明时节为春季,亦有迎接新生之意。
7. 送落晖:目送夕阳,既有时间流逝之感,也暗含离别之意。
8. 一色杏花三十里:形容沿途杏花盛开,连绵不绝,极言春景之美,亦象征科考吉兆。
9. 新郎君:此处非指新婚之人,而是对年轻俊才的美称,尤指即将应试或新中科举者。
10. 马如飞:形容马匹奔驰迅速,突出张师厚赴试时的英姿与急切心情。
以上为【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送别蜀人张师厚赴殿试所作,情感真挚而不失豪迈,既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又寄寓了对其金榜题名、前程似锦的美好祝愿。全诗语言清新明丽,意境开阔,以景抒情,借“一色杏花三十里”的壮美春景烘托出赴试之人心情的畅快与前途的光明。“新郎君去马如飞”一句尤为生动,既写出张师厚意气风发之态,也暗含对其才华出众、必将高中之期许。整首诗短小精悍,情景交融,体现了苏轼早期诗歌中典型的清丽风格与人文关怀。
以上为【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为七言绝句,结构紧凑,画面感极强。首句“云龙山下试春衣”以细腻笔触点出时节与地点,春衣初试,万物复苏,暗示着新的开始。次句“放鹤亭前送落晖”转写黄昏景象,落日余晖中送别友人,平添几分惆怅,却又不失从容大气。前两句看似写景,实则寓情于景,为后文蓄势。第三句“一色杏花三十里”气势恢宏,将视线拉向远方,杏花如海,象征着希望与成功,也为赴试之路铺就了吉祥色彩。结句“新郎君去马如飞”聚焦人物,动态十足,一个“飞”字既写出速度,更传达出志在必得的自信与豪情。全诗由近及远,由静入动,情景交融,音韵流畅,堪称送别诗中的佳作。值得注意的是,苏轼并未直抒离愁,而是以明媚春光与壮阔景色反衬友情之深厚与期望之殷切,体现出其“以乐景写哀(或喜)”的艺术高妙。
以上为【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八注:“此诗作于熙宁年间,轼守徐州时。张师厚蜀人,将赴廷试,故有是作。”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虽未直接评此诗,然论苏轼早年诗风云:“清婉流丽,意趣盎然,多写眼前景而寄深情。”可为此诗风格之注脚。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苏轼诗云:“东坡七绝佳作者,往往于不经意处见风神。”此诗正属此类,自然浑成,不假雕饰而情味隽永。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九引查慎行语:“‘一色杏花三十里’,写景如画,非身历其境不能道。”
5. 当代学者孔凡礼《苏轼年谱》载:熙宁十年(1077)苏轼知徐州,期间多游云龙山、放鹤亭,与士子交游甚密,此诗当作于是年春。
以上为【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