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高大的杞梓树木浓荫蔽日,如云遮天,而像我这般散材无用之人,又有谁会收留,如同年老贫病的郑虔?欣喜之气随着君王恩泽浮现在饮酒之时,丰收之年的喜讯竟在我辞官归隐之前传来。夜半三更,军营中钟鼓声严整,在野外驻扎的将士们燃起万千灶火,炊烟袅袅。我深深叹息,有几人真正懂得皇恩浩荡之力?归来时只见百姓肩挑背驮赏赐的金帛,肩膀都磨得通红。
以上为【次韵穆父尚书侍祠郊丘,瞻望天光,退而相庆,引满醉吟】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作诗唱和。
2. 穆父尚书:指傅尧俞,字穆父,北宋官员,曾任尚书左丞,与苏轼友善。
3. 侍祠郊丘:指随从皇帝参加在郊外举行的祭天大典。宋代帝王常于冬至祭天于南郊。
4. 千章杞梓:形容高大珍贵的树木。章,大木材;杞梓,皆良木,常比喻优秀人才。
5. 樗散:樗木质地疏松,不中绳墨,常喻无用之材。语出《庄子·逍遥游》。
6. 郑虔:唐代文人,才华横溢但仕途潦倒,生活清贫,杜甫曾为其鸣不平。此处苏轼自比。
7. 浮白:本指罚酒,后泛指饮酒。古时斟酒满杯称“浮白”。
8. 挂冠:辞去官职,即辞官归隐。
9. 貔貅:传说中的猛兽,常用来比喻勇猛的军队。
10. 赪肩:肩头因重负而磨得发红。“赪”意为红色。形容百姓搬运赏赐物资的辛劳。
以上为【次韵穆父尚书侍祠郊丘,瞻望天光,退而相庆,引满醉吟】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其友“穆父尚书”参与朝廷郊祀典礼后的感怀之作。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既描绘了皇家祭祀的庄严气象与军容之肃整,又抒发了诗人对国泰民安的欣慰以及自身仕途困顿、才无所用的感慨。诗中既有对盛世景象的礼赞,也有对民生疾苦的体察,体现了苏轼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与旷达中见沉郁的风格。尾联以“赪肩”收束,含蓄揭示赋役之重,暗藏讽喻,耐人寻味。
以上为【次韵穆父尚书侍祠郊丘,瞻望天光,退而相庆,引满醉吟】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层次丰富。首联以“杞梓”与“樗散”对比,借物喻人,自叹才高而位卑,虽有济世之志却如樗木般被弃,又以“老郑虔”自况,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悲凉。颔联笔锋一转,写喜庆氛围,“喜气浮白”“丰年及我”,既应和穆父之诗情,又透露出对政通人和的欣慰,且“挂冠前”暗示诗人已有退隐之志,情感复杂。颈联写景壮阔,通过“钟鼓三更月”与“万灶烟”的意象,展现祭祀后军容整肃、宿营野外的雄浑场面,极具画面感,也侧面烘托皇家威仪。尾联由景入情,以“太息”引出深思——盛世之下,谁真正感知“帝力”?而“归来金帛看赪肩”一句尤为深刻,表面写百姓领取赏赐的热闹,实则通过“赪肩”这一细节,揭示赏赐背后的辛劳与负担,含蓄批判了表面繁华下的民生重压。全诗语言典雅,用典精切,情景交融,体现了苏轼在政治抒怀诗中的高超艺术。
以上为【次韵穆父尚书侍祠郊丘,瞻望天光,退而相庆,引满醉吟】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气象宏阔,而情致深婉,可见坡公于颂圣之中不忘讽喻。”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千章杞梓’与‘樗散’对照,自伤不用之意显然。‘赪肩’二字,微露讽意,非徒颂太平也。”
3.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结句最得风人之旨,不直言劳民,而以‘看赪肩’出之,含蓄无穷。”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次韵之作,能如此气象峥嵘,感慨沉着,非东坡不能。”
5. 钱锺书《宋诗选注》:“苏轼此诗在应酬唱和中仍不失其观察深度,‘归来金帛看赪肩’一句,点破了庆典背后百姓的辛酸,是其仁心流露处。”
以上为【次韵穆父尚书侍祠郊丘,瞻望天光,退而相庆,引满醉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