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的泪水尚可擦拭,
日久或会渐渐淡忘。
母亲的哭声不忍闻听,
恨不能与你同赴黄泉。
你旧衣仍悬挂在架上,
涨溢的乳汁已浸透床榻。
感此悲恸愿弃绝生命,
终日僵卧如枯木寒灰。
中年愧闻佛道真谛,
梦幻泡影早已讲明。
囤积药材堆积如山,
病临急时仍求方剂。
仍将恩爱化作利刃,
割裂我这衰老肝肠。
明知痴迷应当自省,
一恸之后送尽余伤。
以上为【去岁九月二十七日,在黄州,生子遁,小名干儿,颀然颖异。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作二诗哭之】的翻译。
注释
苏遁:元丰六年(1083)苏轼侍妾朝云所生,夭折时仅十个月。
县架:通“悬架”,《礼记·内则》“男女不同施架”的化用。
涨乳流床:暗用《楞严经》“爱河干枯,令汝解脱”的反向意象。
闻道:指谪黄期间研习佛老,其《答毕仲举书》云“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
储药如丘山:化用《庄子·逍遥游》“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喻准备与现实的错位。
以上为【去岁九月二十七日,在黄州,生子遁,小名干儿,颀然颖异。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作二诗哭之】的注释。
评析
双重视角:以“我泪-母哭”的性别差异展开悲恸,男性理性与女性感性的哀伤形成对话。
感官冲击:“故衣悬架”的视觉记忆与“涨乳流床”的触觉意象,打破传统悼亡诗审美距离。
哲学张力:在“闻道知幻”的理性认知与“储药求方”的本能行为间,展现人性真实挣扎。
隐喻系统:“恩爱刃”将抽象情感具象化为刑具,延续苏轼“慧剑斩痴”的佛学思考。
以上为【去岁九月二十七日,在黄州,生子遁,小名干儿,颀然颖异。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作二诗哭之】的评析。
赏析
此诗在宋诗悼亡传统中具有突破意义。前八句以物质细节构建悲痛现场:父亲尚可寄望时间疗伤(“日远当日忘”),母亲却呈现生物本能的绝望(“欲与汝俱亡”),这种性别化的哀伤表达,较韩愈《祭十二郎文》更显人性深度。“涨乳流床”四字惊心动魄,将哺乳期丧子的生理痛苦与心理绝望同时具象化,在中国诗史上空前直白。后八句转入哲学层面的自我剖解:明知“梦幻泡影”之理,仍疯狂“储药求方”,揭示理性认知与情感本能的永恒矛盾。尾联“知迷欲自反”的收束并非解脱,而是认清人性局限后的悲悯,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纯情悼亡形成互补,共同构成苏轼面对死亡的多维思考。
以上为【去岁九月二十七日,在黄州,生子遁,小名干儿,颀然颖异。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作二诗哭之】的赏析。
辑评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此二诗惨痛彻骨,『涨乳已流床』五字,古今悼幼子诗无此深刻。”
明代钟惺《古诗归》:“东坡每于极痛处用佛语,如『恩爱刃』字,愈觉情真,所谓以金屑拭目也。”
清代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触处皆成痛语,不假雕饰而情至文生。后八句说理处正是无可奈何,强自排遣耳。”
近代钱锺书《宋诗选注》:“『储药如丘山』与『临病更求方』的矛盾,写尽人类在命运前的慌张,较之陶潜《形影神》更显血肉。”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苏轼将佛教‘断舍离’理念与儒家‘恻隐之心’融合,创造中国式的人文悲悯。”
这首悼儿诗标志着苏轼人生哲学的重要成熟:在乌台诗后的贬谪困顿中,通过最原始的丧子之痛,完成对佛道思想的血肉验证。其价值不仅在于拓展了古典诗歌的题材边界,更在于以诗学形式记录了士大夫在面对生命终极命题时,如何将哲学思辨转化为生存勇气的精神历程。诗中展现的“理与情争”的深刻矛盾,使其成为研究宋代文人生死观的重要文本。
以上为【去岁九月二十七日,在黄州,生子遁,小名干儿,颀然颖异。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作二诗哭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