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置身人间,方寸之地亦有百尺高楼般的险峻,
孤城旁春水泱泱,唯见一只沙鸥在翱翔。
天宇间的长风吹拂着树林,不知几时才会停歇?
猛然突起的山石,仿佛要扑向行人,显得那般凶狠,
朦胧中依傍路旁的野花,则像含羞的少女在躲避。
忽见一片人家,静静地坐落在平缓的水边、庙宇的东头。
以上为【浣溪沙 · 黄沙岭】的翻译。
注释
黄沙岭:《上饶县志》:“黄沙岭在县西四十里乾元乡,高约十五丈。谽谺(hān xiā)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馀亩。”宋·陈文蔚《克斋集·游山记》“嘉定己巳秋九月,傅岩叟拉予与周伯辉践傅岩之约。……乙未,……度北岸桥,过黄沙辛稼轩之书堂,感物怀人,凝然以悲”。
天风:风。风行天空,故称。。
“突兀趁人山石狠”句:唐·杜甫《青阳峡》诗:“突兀犹趁人,及兹叹冥漠。”突兀,高貌。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
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西,辛弃疾闲居带湖时常往来于此,其名作《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亦写此地。
寸步人间百尺楼:一语双关。既实写黄沙岭地势高峻,人行其上如登高楼;亦暗喻人间仕途或处世之艰难,步步维艰,如攀险楼。
孤城:指上饶城。
春水:春季涨起的河水。
天风:天空之风,强风。
突兀:高耸、突然的样子。
趁人:扑向人,追逐人。
朦胧:隐约、迷离的样子。
避路:在路边躲让、依偎。
平水:平缓的水流、水岸。
以上为【浣溪沙 · 黄沙岭】的注释。
评析
《浣溪沙·黄沙岭》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稼轩的词作之一。这首词是写黄沙岭的。词的上阕写岭之高和风之大。起句写黄沙岭之高。因知起句是说黄沙岭寸步千里,地势极高,为人世间之峻岭。第二句写自己之渺小。“孤城春水一沙鸥”言春水茫茫,一望无际,而自己则如一只沙鸥,与孤城相对,倍感渺小与孤寂。第三句写岭高风大。风从天空吹下,无尽无休地吹打着树木,不知何时才是个尽头。这样写,既照应起句,暗示黄沙岭之高,又写出了自己登上黄沙岭后略显不适的感受。词的下阕写石之狠和草之羞。“突兀”句写出石的态势。此句是说山石很高,突然出现在人的面前,让人觉得它凶狠,有点可怕。“朦胧”句写野花之情貌。言路旁花草众多,它们的形状模糊不清,远离行人,给人以羞涩之感。这两句既是写山行所见,也是写山行的感受,有惊恐,也有喜悦,多姿多彩,令人神往。末句写在岭上回视平地之景色,其见到“人家”之喜悦,溢于言表。
本词为辛弃疾闲居带湖时期,游历黄沙岭之作。与作者许多充满家国之忧的沉郁词作不同,此篇聚焦于山行本身的奇异感受,充满了动态的野趣与盎然的生机。词人采用“以我观物”的笔法,使无情之物皆著“我”之色彩:山石之“狠”、野花之“羞”,是词人主观情感的投射,也是其雄豪个性与细腻观察力的完美结合。上片以宏阔而略带寂寥的远景起笔,下片则聚焦于山径的奇险与柔美,最终以“人家平水”的安然景象作结,形成张弛有度的节奏,展现了词人在自然山水间寻求精神慰藉与生活情趣的瞬间。
以上为【浣溪沙 · 黄沙岭】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词的艺术魅力在于词人以其独特的“稼轩体”笔法,创造了一个既险怪又亲切的山水世界。
1. 主观化的奇崛意象
词人善于赋予静态景物以强烈的动态和人格。上片“孤城春水一沙鸥”构成一幅空阔而孤寂的画面,为下文山行做了情绪铺垫。下片的“突兀趁人山石狠”是神来之笔,一个“狠”字,将山石的嶙峋陡峭与扑面而来的压迫感写得活灵活现,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心理张力。与此相对,“朦胧避路野花羞”则写出了野花的楚楚动人、我见犹怜,一“狠”一“羞”,一刚一柔,形成鲜明对比,既写出了山路的崎岖多变,也折射出词人丰富的情感层次。
2. 空间层次的巧妙转换
全词遵循着由远及近、由宏观至微观的观察顺序。首句从整体的高峻感落笔,次句展开远景,第三句引入风声,营造氛围。下片则完全聚焦于行路时的身边景物,从凶狠的山石到羞怯的野花,视角收束到极近处。结尾“人家平水庙东头”则又将视线引向远方,在一片安然祥和的人文景致中收束全篇。这种空间的巧妙转换,使得短短一首小词具备了移步换景、层次丰富的画面感。
3. 于寻常景致中见雄奇
辛弃疾的笔触总能化平凡为不凡。黄沙岭本是寻常山野,但在词人笔下,却充满了戏剧性的力量。这既源于他作为军人对地形地势的敏锐感知(如“寸步百尺楼”的险峻),也源于他作为诗人澎湃的想象力(如“山石狠”)。他将自身的豪迈气魄与不屈精神注入山水之中,使得笔下的自然景物也带上了雄深雅健的品格。结尾处的“人家”,不仅是地理的坐标,更象征着一种远离尘嚣、安宁朴素的田园生活理想,为这场略带惊险的山行提供了一个温暖而圆满的归宿。
以上为【浣溪沙 · 黄沙岭】的赏析。
辑评
虽然关于此词的具体古人辑评较少,但后世学者对辛弃疾这类山水词评价甚高。
现代学者评其风格:认为辛弃疾的山水词“能于苏轼的清旷之外,别开生面,以雄豪之气驱使自然之景,创造出奇崛生新的意境”。
对此词的专门评价:论者多指出 “‘突兀趁人山石狠,朦胧避路野花羞’一联,以拟人化的手法,将山野景物的神韵写得活灵活现,既见词人勃发的生命活力,又见其体物入微的观察力,是‘稼轩体’写景的典型笔法”。全词在看似纪游的轻松笔调下,蕴含着词人对自然力量的独特感知和对生活细节的深沉热爱。
以上为【浣溪沙 · 黄沙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