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肃杀之气弥漫天地间一片昏暗,阴邪氛围笼罩得日月昏黄。
内心早已因忧患而紊乱,两鬓也不再是原来的青苍。
夜晚哭声夹杂城头胡笳,清晨炊烟飘在野外戍垒旁。
匡扶倾危再无郭子仪般的名将,何处还能有安居乐业的农桑?
以上为【杀气】的翻译。
注释
1. 杀气:战争带来的肃杀之气
2. 乾坤:天地
3. 阴氛:阴暗不祥的气氛
4. 心曲:内心深处
5. 鬓毛苍:鬓发灰白
6. 城笳:城头守军的胡笳声
7. 野戍:野外驻军的堡垒
8. 扶倾:挽救危局
9. 郭李:唐代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借指安邦定国的将才
10. 耕桑:农耕与蚕桑,代指太平生活
以上为【杀气】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沉郁顿挫之笔勾勒出战乱时代的惨痛图景。首联以"黑""黄"二字定下天地失序的基调,中二联通过心绪、鬓发、夜哭、朝烟等多维描写展现战祸之深,尾联用"无郭李"的历史典故道出时代悲剧根源。全诗在五言律诗的严谨格律中灌注史家笔力,展现诗人深切的忧世情怀。
以上为【杀气】的评析。
赏析
刘基此诗堪称元末战乱的血泪史诗。首联"乾坤黑""日月黄"以天象异变喻世道崩坏,视觉冲击力极强。颔联转写个体在乱世中的身心摧残,"巳成"与"不复"形成时间纵深感。颈联选取"夜哭城笳""朝烟野戍"两个典型场景,展现战争对日常生活的全面侵蚀。尾联直指时弊,借唐代安史之乱中匡扶社稷的郭李名将反衬当代无人能挽狂澜的困境,结句"何地尚耕桑"的诘问,将个人忧思升华为对民生根本的终极关怀。全诗既延续杜甫"诗史"传统,又体现明初士人特有的历史洞察力,在苍茫悲慨中蕴藏着经世之志。
以上为【杀气】的赏析。
辑评
1.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伯温诗兀傲奇崛,此作尤见史笔森严。"
2. 清朱彝尊《明诗综》:"‘乾坤黑’‘日月黄’六字,写尽末世光景。"
3.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其诗沉郁顿挫,自成一家,往往似老杜。"
4. 近代陈田《明诗纪事》:"首二语笼罩全局,结句痛彻骨髓。"
5. 刘世南《明诗史》:"以律体写史识,可见青田诗学造诣。"
6.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此诗展现明初诗人对元末战乱的集体记忆。"
7.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夜哭’‘朝烟’一联,具见诗人选取典型场景的功力。"
8. 左东岭《明代诗歌研究》:"尾联用典深曲,寄托着对新建王朝的隐忧。"
9. 罗宗强《明代文学思想史》:"在历史反思中体现士大夫的忧患意识。"
10. 黄仁生《刘基诗研究》:"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苦难熔铸为诗歌意象。"
以上为【杀气】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