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他那高洁坚贞的节操光照当代之人,人们难以相信区区微小的官职竟能使他免于被征召。
正如蒋济曾言能请动隐士阮籍出仕,薛宣也真心想让刚直的朱云做属吏一样,贤才终究难被世俗束缚。
他随口吟出的好诗谁能加以选择?庸俗之辈怀疑其人品,却不让他声名远播。
我愿求取他千篇俊逸的诗作,珍而重之,绝不会将他轻易比作鲍参军那样的诗人。
以上为【重寄】的翻译。
注释
1. 重寄:再次寄赠,或理解为重新题寄,表示郑重其事地表达心意。
2. 凛然高节:形容气节高尚、令人敬畏的样子。
3. 照时人:光照当代之人,指其德行影响深远。
4. 不信微官解免君:人们不相信小小的官职就能使这样的人免于被重视或征召。
5. 蒋济:三国时期魏国大臣,以识人著称。
6. 阮籍: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性好自由,不愿仕宦。传说蒋济曾试图征召他,但阮籍托病不出。此处反用其意,谓真正贤者终难避世。
7. 薛宣:西汉官员,曾任御史大夫,执法严明。
8. 吏朱云:让朱云担任属吏。朱云是西汉著名直臣,敢于直言进谏,曾当廷请求斩佞臣张禹之剑,有“折槛”典故。
9. 冲口:脱口而出,形容诗才敏捷自然。
10. 鲍参军:指南朝宋诗人鲍照,曾任临海王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以辞采华美、风格俊逸著称,为唐代以前重要诗人之一。
以上为【重寄】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对一位品格高洁、才华出众却未得显位的文人所作的赞颂与不平之鸣。全诗借历史典故和文学比拟,强调此人节操凛然、才情超群,不应因官卑位微而被忽视。诗人不仅肯定其人格独立与诗歌成就,更表达对其遭遇的同情与推崇。末句“不将轻比鲍参军”尤为关键,意谓此人之才实超越前贤,不可等闲视之,体现出苏轼对真正杰出人才的高度敬重与独特评判标准。
以上为【重寄】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深沉,运用多重典故强化主题。首联以“凛然高节”开篇,立定人物风骨,继而指出即便官职卑微也无法掩盖其光芒,奠定全诗尊崇基调。颔联连用蒋济与阮籍、薛宣与朱云两组历史人物关系,暗示这位诗人如同古代高士,虽处下位而德才兼备,终难被权势完全招揽或定义。颈联转向文学层面,“好诗冲口”写其才思泉涌,“俗子疑人”则揭示现实中的误解与压制,形成强烈对比。尾联收束有力,提出“乞取千篇”的愿望,并明确表示不愿将其仅视为鲍照一类诗人——这既是对鲍照的尊重,更是对眼前人物更高层次的认可,体现苏轼独特的审美判断与人格理想。整首诗融人格赞美、才学推许与社会批判于一体,语言凝练,意境高远。
以上为【重寄】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语:“此诗当为元祐间所作,或寄赠某不得志之文士,托古抒怀,寓意深远。”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用事精切,寄托遥深,末句尤见眼界超出。”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诗每于结处见精神,‘不将轻比鲍参军’一句,足抵他人数首。”
4. 钱钟书《谈艺录》提及:“苏集中此类寄赠之作,往往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此诗亦然。”
5. 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曰:“通过历史人物类比,凸显对象之节操与才情,表现了苏轼对士人独立人格的推崇。”
以上为【重寄】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