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两位白发老人彼此相望,都是旧日故交;眼看着世事几经变迁,屡有更新。
曲高和寡,无人应和时当思念郢都的知音;议论时事若过于谦卑,姑且借用秦国之策以求通达。
年景荒歉,诗人难有佳句;长夜孤居,鳏夫寂寞,又能向谁亲近?
我如今少思寡虑、多睡懒动,莫过于此了,鼻息如雷,震动四邻。
以上为【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唱和。
2. 刘贡父:即刘攽,北宋史学家,与苏轼友善。
3. 李公择:即李常,字公择,苏轼好友,曾任御史中丞。
4. 白发相望两故人:指苏轼与刘、李皆年老,彼此遥望思念。
5. 眼看时事几番新:目睹政局多次更迭,暗指王安石变法以来的新旧党争。
6. 曲无和者应思郢:用“阳春白雪,和者必寡”典,出自《对楚王问》,郢为楚都,喻知音。
7. 论少卑之且借秦:语出《汉书·贾谊传》“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然犹曰‘愿少卑之’”,意为议论时政宜稍加委婉;“借秦”或指借秦之强势以言事,亦有屈己从权之意。
8. 岁恶:年成不好,灾荒之年。
9. 鳏守:丧妻或独居之人,此处苏轼自指孤独无依。
10. 少思多睡:形容心境淡漠,无所挂怀,实为自嘲。
以上为【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二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次韵答刘贡父与李公择的寄赠之作,作于晚年贬谪期间。全诗以自嘲口吻抒写老境孤寂、世事沧桑之感,语言平实而意蕴深沉。前两联借典抒怀,感慨知音难觅、言论受限;后两联转向个人生活状态,写出贫病交加、精神困顿的现实处境。末句“鼻息雷鸣撼四邻”看似诙谐,实则透露出深沉的孤独与无奈。整首诗在幽默中见悲凉,在平淡中藏锋芒,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内敛却仍不失风骨的特点。
以上为【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以“白发”“故人”点明年岁与友情,奠定苍凉基调;“眼看时事几番新”一句,轻描淡写中蕴含无限感慨,折射出北宋中期激烈的政治动荡。颔联用典精切,“曲无和者”暗喻自己政见高远却无人理解,“论少卑之”则道出士人在高压政治下不得不妥协的苦衷。颈联转写现实生活,饥馑之年诗意枯竭,长夜孤眠更显凄清,由社会转入个体,情感愈加沉郁。尾联以“少思多睡”自嘲,看似旷达,实则透露出理想破灭后的麻木与疲惫;“鼻息雷鸣”一句,夸张中带幽默,是苏轼惯用的“以谐写悲”手法,令人笑中含泪。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既坚守又超脱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虽平淡,而感慨系之,盖晚岁所作,情真味厚。”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曲无和者应思郢’,用典恰切,寓意深远;‘鼻息雷鸣’虽涉戏谑,实出至情。”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此诗作于元祐之后,公再谪时。刘、李皆旧友,而时势已非,故语多含蓄。”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岁恶诗人无好语’,非实无好语,乃无心作语也。此等处最见性情。”
以上为【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