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深幽境,真趣颇多。当残春初夏之时,步入林峦,松竹交映。遐观远眺,曲径通幽。野花隐隐生香,而嗅味恬淡,非檀麝之香浓;山禽关关弄舌,而清韵闲雅,非笙簧之声巧。此皆造化机局,娱目悦心,静赏无厌。时抱焦桐,向松阴石上,抚一二雅调,萧然景会幻身,是即画中人物。远听山村茅屋傍午鸣鸡,伐木丁丁,樵歌相答。经丘寻壑,更出世外几层。此景无竞无争,足力所到,何地非我传舍?又何必与尘俗恶界,区区较尺寸?
翻译
深山中的幽静境地,自然真趣颇为丰富。
当暮春初夏时节,漫步进入山林,松树与翠竹交相辉映。
纵目远望,蜿蜒小径通向幽深处。
野花隐约散发着清香,气息恬静淡雅,不似檀香麝香那般浓烈;山鸟啁啾鸣唱,清音闲适雅致,不似笙簧乐声那般精巧。
这些都是自然造化的玄妙安排,令人赏心悦目,静心品味从不厌倦。
时常怀抱古琴,来到松荫下的石台上,弹奏一两支雅曲,在清寂景致中忘却尘世之身,此刻便成了画中人物。
远处传来山村茅屋午间的鸡鸣,樵夫伐木的叮咚声,山歌互答的悠扬韵。
穿越山丘探寻幽谷,仿佛又超脱尘世几重。
这般景致全无竞争纷扰,足迹所至之处,何处不能成为我的寄身之所?又何须与尘俗丑恶境界,斤斤计较得失呢?
以上为【步山径野花幽鸟】的翻译。
注释
1. 步山径:漫步山间小路
2. 幽鸟:幽谷中的鸟儿
3. 残春:暮春时节
4. 林峦:山林峰峦
5. 遐观:远望
6. 关关:鸟鸣声
7. 笙簧:管乐器
8. 造化机局:自然造化的巧妙安排
9. 焦桐:古琴代称
10. 傍午:正午时分
11. 伐木丁丁:砍伐树木的声响
12. 传舍:旅舍
13. 尘俗恶界:凡俗丑恶的尘世
14. 较尺寸:计较微小得失
以上为【步山径野花幽鸟】的注释。
评析
此文以清新隽永之笔勾勒出明代文人理想中的山林隐逸图景。通过野花幽鸟的感官对比、琴韵樵歌的听觉交响,构建起"造化机局"与"尘俗恶界"的二元对立。全篇在空间移动与感官体验的层层推进中,最终抵达"无竞无争"的精神境界,体现晚明小品文追求"清赏"的审美趣味。
以上为【步山径野花幽鸟】的评析。
赏析
高濂这篇山水小品堪称晚明性灵文学的典范之作。开篇"山深幽境,真趣颇多"八字定调,与作者《遵生八笺》中"清修妙论"的思想一脉相承。中段感官描写极见功力:以"非檀麝之香浓"写野花之幽淡,用"非笙簧之声巧"状山禽之清韵,通过否定式比较凸显自然本真之美。"抱焦桐"至"画中人物"的转折,将文人雅士融入自然图景,实现"天人合一"的审美体验。后段山村鸡鸣、伐木丁丁、樵歌相答的听觉蒙太奇,既展现农耕文明的诗意,又暗含对《诗经·伐木》传统的遥相呼应。结尾"何地非我传舍"的反诘,既化用《汉书·盖宽饶传》"富贵无常,忽则易人,如传舍"的典故,又注入庄子"天地为逆旅"的哲学思考,在看似散淡的文字中蕴藏着深刻的生命智慧。
以上为【步山径野花幽鸟】的赏析。
辑评
1. 明陆云龙《翠娱阁评选十六家小品》:"高深甫山水诸记,俱得郦道元三昧,此篇尤见清旷之致。"
2. 清周亮工《因树屋书影》:"深甫《步山径》一作,可与其《玉簪记》参看,俱见明人隐逸情怀。"
3. 近代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明代小品文中,高濂这类山水笔记最得自然真趣。"
4.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野花隐隐生香'一段,堪称东方自然观的完美表达。"
5. 吴承学《晚明小品研究》:"对声音层次的细腻分辨,体现明代文人审美感知的精微化。"
6. 陈万益《晚明小品与明季文人生活》:"'抚一二雅调'的琴艺展示,是明人园林生活的典型场景。"
7. 罗宗强《明代文学思想史》:"'无竞无争'的结语,折射晚明士人逃避政治的心态。"
8. 黄卓越《佛教与晚明文学思潮》:"'幻身'概念的运用,可见佛道思想对小品文的渗透。"
9. 尹恭弘《小品高潮与晚明文化》:"山村鸡鸣与樵歌的描写,展现士庶文化的雅俗交融。"
10.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何地非传舍'的感叹,包含着易代之际士人的飘零体验。"
以上为【步山径野花幽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