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昔怀幽赏,今兹得纵探。
长江连楚蜀,万派泻东南。
合水来如电,黔波绿似蓝。
馀流细不数,远势竞相参。
入峡初无路,连山忽似龛。
萦纡收浩渺,蹙缩作渊潭。
风过如呼吸,云生似吐含。
坠崖鸣窣窣,垂蔓绿毵毵。
冷翠多崖竹,孤生有石楠。
飞泉飘乱雪,怪石走惊骖。
绝涧知深浅,樵童忽两三。
人烟偶逢郭,沙岸可乘篮。
野戍荒州县,邦君古子男。
放衙鸣晚鼓,留客荐霜柑。
闻道黄精草,丛生绿玉篸。
尽应充食饮,不见有彭、聃。
气候冬犹暖,星河夜半涵。
遗民悲昶、衍,旧俗接鱼蚕。
板屋漫无瓦,岩居窄似庵。
矍铄空相视,呕哑莫与谈。
蛮荒安可住,幽邃信难媅。
独爱孤栖鹘,高超百尺岚。
横飞应自得,远扬似无贪。
振翮游霄汉,无心顾雀䳺。
尘劳世方病,局促我何堪。
尽解林泉好,多为富贵酣。
试看飞鸟乐,高遁此心甘。
翻译
自古以来我就向往幽深奇绝的山水美景,如今终于得以尽情探访。长江贯通楚地与蜀地,无数支流奔涌向东南方向。汇合的水流如闪电般疾驰,黔江的波浪碧绿如同蓝草染成。其余细小的溪流难以尽数,但远处的水势却彼此交汇呼应。进入峡谷之初仿佛无路可走,两岸高山紧锁,忽然间又像佛龛般幽深。江流在曲折中收束浩渺之势,压缩成深邃的潭水。风吹过时如同呼吸吐纳,云雾升腾好似自然吞吐。悬崖上碎石坠落发出窸窣之声,垂挂的藤蔓青翠毵毵。清冷的翠色来自遍布崖壁的竹子,孤寂生长的还有石楠树。飞溅的泉水如飘散的雪花,怪异的岩石仿佛能惊动奔马。穿过幽深的山涧不知其深浅,忽然看见两三个砍柴的孩童。人烟稀少中偶然遇见村落,沙岸上可用竹篮代步渡水。荒凉的边远州县设有戍所,地方长官如同古代的小诸侯。衙门傍晚鸣鼓下班,主人留客品尝霜降后的柑橘。听说这里生长着黄精仙草,丛生如绿色玉簪。想来这些都可作为饮食之用,却不见有人因此长寿如彭祖、老聃。此地气候冬天仍温暖,夜半时分星河倒映水中。遗民哀悼着亡国的王昶、王衍,旧日风俗仍延续着捕鱼养蚕的生活。房屋多为木板搭建,漫然无瓦;岩居狭窄如同茅庵。砍柴常面临危险,得来的米粮尚不满一瓦罐。我不禁叹息百姓生活何等简陋,但他们辛劳却不曾自怨自艾。乘叶舟轻快逆流而上,大风巨浪本就早已习惯。彼此相视只觉精神矍铄,言语不通只能沉默相对。蛮荒之地如何宜居?幽深偏远的确难以为欢。唯独喜爱那孤独栖息的鹘鸟,高飞于百尺山岚之上。它横空飞翔应是自在得意,远扬而去似乎毫无贪恋。展翅直上九霄银河,无心顾及雀鸦之辈。尘世劳碌正使世人沉疴,我亦局促不堪忍受。世人虽知林泉之美,却多为富贵沉迷酣乐。试看飞鸟之乐,我愿从此隐遁,内心安然甘愿。
以上为【入峡】的翻译。
注释
1. **自昔怀幽赏**:自古以来就怀着欣赏幽深美景的情怀。幽赏,指对幽静深远景色的欣赏。
2. **万派泻东南**:众多支流奔流向东南。派,水的支流。
3. **黔波绿似蓝**:黔江的水波碧绿如同蓝草的颜色。黔,指黔江,长江上游支流。蓝,即蓼蓝,古代染料植物,色青绿。
4. **余流细不数**:其余细小的水流多得无法计数。
5. **连山忽似龛**:群山相连,峡谷深处形如佛龛。龛,供奉佛像的小阁。
6. **蹙缩作渊潭**:水流受挤压收缩,形成深潭。蹙缩,收缩。
7. **风过如呼吸,云生似吐含**:形容山谷中风云变幻,仿佛天地在呼吸吞吐。
8. **窣窣(sū)**:拟声词,形容轻微摩擦或坠落的声音。
9. **绿毵毵(sān)**:形容枝叶细长下垂、青翠茂盛的样子。
10. **冷翠**:清冷的翠绿色,多用于描写山林竹木之色。
11. **石楠**:一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耐贫瘠,常见于山地岩石间。
12. **飞泉飘乱雪**:飞溅的泉水如飘舞的雪花。
13. **怪石走惊骖**:奇形怪状的石头令人连奔马也为之惊惧。“骖”,原指驾车的边马,此处泛指马匹。
14. **人烟偶逢郭**:在人迹稀少处偶然遇到村庄。郭,原指城郭,此处泛指聚落。
15. **沙岸可乘篮**:可在沙岸用竹篮当作渡具。篮,或指竹筏之类简易工具。
16. **野戍荒州县**:荒僻地区的军事哨所和州县。戍,驻防之所。
17. **邦君古子男**:地方官员如同古代爵位低微的“子”“男”诸侯。比喻地位卑微、管辖狭小。
18. **放衙鸣晚鼓**:官府下班时敲响晚鼓。放衙,结束公务。
19. **荐霜柑**:献上经过霜打后更甜美的柑橘。
20. **黄精草**: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传统认为可延年益寿,属“仙药”。
21. **绿玉篸(zān)**:绿色的玉簪,比喻黄精嫩芽挺立如簪。篸,同“簪”。
22. **彭、聃**:即彭祖与老子(李耳,字聃),传说中的长寿人物。
23. **星河夜半涵**:半夜时分星河倒映水中,仿佛被水包容。涵,包容、沉浸。
24. **遗民悲昶、衍**:亡国遗民哀悼后主王昶、王衍。南朝陈后主名叔宝,或此处借指亡国之君;“昶”可能指前蜀王昶,“衍”指南汉刘衍或前蜀王衍,皆亡国之君,象征故国之思。
25. **旧俗接鱼蚕**:沿袭传统的捕鱼与养蚕习俗。
26. **板屋漫无瓦**:房屋以木板搭建,没有瓦片覆盖。
27. **岩居窄似庵**:住在山岩间的屋子狭窄如同僧庵。
28. **甔(dān)**:小口陶罐。盈甔,装满一罐。
29. **叶舟**:小船,形如树叶。
30. **大浪固尝谙**:巨大的风浪本来就曾经经历过。谙,熟悉。
31. **矍铄**:形容老人精神健旺。
32. **呕哑**:象声词,形容语音难懂或说话含混不清,此处指语言不通。
33. **蛮荒**:古代中原对南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称呼。
34. **幽邃信难媅**:幽深遥远的地方确实难以安适。“媅”通“堪”,忍受、适应之意。
35. **孤栖鹘(hú)**:独自栖息的隼鹰类猛禽。
36. **百尺岚**:高耸入云的山气,即山间雾气。
37. **无心顾雀䳺**:不屑于理会雀鸦之类小鸟。䳺,音yín,鸟名,或为“鹑”之误,泛指凡鸟。
38. **尘劳**:世俗事务带来的烦劳。
39. **局促**:拘束、不得舒展。
40. **高遁**:高隐避世。
以上为【入峡】的注释。
评析
《入峡》是苏轼晚年贬谪途中所作的一首五言排律,全诗长达八十余句,结构宏大,内容丰富,既描绘了三峡一带险峻奇丽的自然景观,又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社会现实与精神归宿的深刻思考。诗歌以“入峡”为线索,由景入情,由外而内,展现了苏轼在困顿中依然旷达超脱的精神境界。他一方面感叹民生艰辛、世道浑浊,另一方面则向往自由高远的生命状态,最终寄托于“飞鸟乐”式的隐逸理想。此诗融合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语言雄浑而不失细腻,意象繁复而脉络清晰,体现了苏轼晚期诗歌成熟的艺术风貌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以上为【入峡】的评析。
赏析
《入峡》是一首典型的纪行兼抒怀长篇五言古诗,充分展现了苏轼在贬谪生涯中面对自然与人生的双重观照。全诗以“入峡”为轴心,从宏观地理写起:“长江连楚蜀,万派泻东南”,气势磅礴,奠定全诗雄奇基调。继而转入细节刻画——水流湍急如电,山势闭塞如龛,风云变幻若呼吸吐纳,视听交融,极具画面感与节奏张力。
诗人不仅写景,更通过“樵童”“人烟”“野戍”“板屋”等元素勾勒出一幅西南边地的真实生活图景。他对民众“伐薪冒险”“得米不盈甔”的艰苦处境寄予深切同情,却又赞叹其“劬劳不自惭”的坚韧品格,体现出儒家仁者之心。
更为深刻的是,苏轼并未止步于现实观察,而是由此引发哲理反思:既然此地有黄精可食、气候宜人,为何不见长寿之人?这一设问暗含对“仙境幻想”的质疑,也折射出他对养生虚妄之说的理性批判。紧接着,“遗民悲昶、衍”一句将历史兴亡之痛悄然植入,使诗意由自然延伸至政治与文化记忆。
结尾部分转向自我心灵的抉择:面对“尘劳世方病”的现实,诗人仰慕“孤栖鹘”那种“无心顾雀䳺”的超然姿态,表达了对功名富贵的彻底疏离和对林泉高隐的真诚向往。这种“试看飞鸟乐,高遁此心甘”的心境,正是苏轼历经宦海沉浮后精神升华的体现——不是消极逃避,而是在洞察世事后主动选择的精神归宁。
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起于壮景,转于民生,深入于哲思,终于志趣。语言上骈散结合,用典自然,意象密集而不堆砌,情感层层递进,堪称苏轼晚期五言长篇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入峡】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极写三峡之险,而寓忧民之意,末归于高蹈之志,可谓备众体而尽其变。”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长篇排奡,气脉贯穿,非具大才力不能为此。‘风过如呼吸’二语,真得山灵之趣。”
3.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此诗作于南迁途中,虽记山水,实抒胸臆。‘尽解林泉好,多为富贵酣’二语,足为热中者下一针砭。”
4.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东坡《入峡》诗,铺叙宏富,转折多态,自初入至终篇,如行山阴道中,步步换景,而情绪随之起伏,最耐寻味。”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此诗融地理、民俗、历史、哲学于一炉,尤以‘飞泉飘乱雪,怪石走惊骖’等句造语奇警,已开南宋江山派先声。”
以上为【入峡】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