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翻译
天下的祸患,最不能挽回的,莫过于表面上社会安定没有祸乱,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消极地看着祸乱發生却不去想方设法对付,那么恐怕祸乱就会發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起来坚决地制止它,又担心天下人已经习惯于这种安定的表象却不相信我。只有那些仁人君子、豪杰人物,才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安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求得成就伟大的功业。这本来就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企图追求名利的人所能做到的。国家安定平静,无缘无故地触發巨大的祸患的导火线。我触發了它,我又能制止它,然後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祸乱發生却想躲躲闪闪地避开它,让别人去承担平定它的责任,那么天下人的责难,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
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景帝削弱山东诸侯各国的实力。于是山东诸侯各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却是晁错自己造成的。
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疏通黄河,使洪水东流入海。当他的整个工程尚未最後完成时,可能也时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發生,只是他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祸患發生时就不惊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
七国那样强大,却突然想削弱它,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从而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说那挑起七国之乱的是谁呢?自己想赢得那个美名,又怎么能躲避这场患难呢?拿亲自带兵平定叛乱的极其危险,与留守京城的极其安全相比,自己是个引发祸乱的主谋,选择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却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皇帝去做,这就是让忠臣义士们愤怒不平的原因啊。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却叫皇帝御驾亲征,按情理来说,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这样正好给袁盎以进谗言的机会,使他的目的能够得逞。假若吴、楚等七国叛乱时,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平叛重担,夜以继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军队,向东边严阵以待,让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烦忧,那么皇帝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七国叛乱有什么可怕。纵使有一百个袁盎,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伟大的功业,那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吴、楚等七国,不一定就不会成功。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兴,奸臣正好趁此钻了空子。晁错晁错企图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
版本二:
天下最大的祸患,莫过于表面上太平安定、毫无事端,实际上却潜藏着难以预料的忧患。如果只是坐视这种变化而不采取措施,恐怕等到问题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如果贸然强行干预,天下人又因长期习惯于太平安逸的局面而不肯相信和支持。只有仁人君子中的豪杰之士,才能挺身而出,为天下承担巨大的风险,以求建立伟大的功业;这本来就不是在短短一两个月内勉强行事、苟且追求名声的人所能做到的。当天下太平无事时,若无故发动重大的变革,必须自己发起,也必须能够收拾局面,这样才可以在天下人面前有所交代。事情发生后却退缩逃避,想让别人承担责任,那么天下的灾祸必定会集中到自己身上。
从前晁错竭尽忠诚辅佐汉朝,谋划削弱山东诸侯的力量。结果山东诸侯联合起兵,以诛杀晁错为名发动叛乱;而皇帝未能明察真相,反而听信谗言,把晁错当作替罪羊杀了。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忠心耿耿却遭受祸害而感到悲哀,却不知道他的遭遇其实是他自己招来的。
古代凡能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仅有超越世人的才华,也必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比如当年大禹治水,开凿龙门,疏导黄河,使其流入大海。在他功业尚未完成之时,也面临洪水泛滥、冲决堤防等可怕的危险;但正因为他事先就知道这些困难是必然发生的,所以当危机来临时毫不畏惧,从容谋划应对之策,因此最终获得成功。
以七国那样强大的势力,突然加以削地夺权,激起变乱,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然而晁错在这个关键时刻没有牺牲自己去直面国家的大难,掌控吴楚叛军的命运,反而只顾保全自身,建议由天子亲自率兵出征,自己留守京城。那么,引发七国叛乱的责任是谁造成的呢?既然你想博取改革者的美名,又怎能逃避由此带来的灾祸?把最危险的任务交给君主,自己选择最安全的位置,作为这场动乱的始作俑者,却挑最安稳的角色,让君主承担最大的风险,这就是为什么忠臣义士对此愤恨不平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袁盎进言,晁错也难以避免被杀的命运。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己想留在后方,却要君主亲自出征。从人情上讲,天子本来就已经觉得为难了,却又不得不勉强接受他的建议。因此袁盎的谗言才得以乘虚而入,发挥作用。假如吴楚真的反叛,而晁错亲自带兵迎战,日夜磨砺备战,面向东方严阵以待,不让战乱牵连到君主,那么天子就会依靠他而无所恐惧,即使有一百个袁盎,又怎能离间他们之间的信任呢?
唉!世上那些想要建立非凡功业的君子,就不要一心只想着保全自己。倘若晁错亲自领兵讨伐吴楚,未必不能成功;正是因为他只想巩固自己的地位,导致天子心中不满,奸臣才得以趁机利用这个缝隙。晁错本以为可以借此保全自己,殊不知这恰恰成了他招致杀身之祸的根本原因啊!
---
以上为【晁错论】的翻译。
注释
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县)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主张重农贵粟、移民实边,力倡削弱诸候,更定法令,招致王侯权贵忌恨。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4年),吴、楚等七国以「请诛鼂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景帝听从袁盎之计,腰斩鼂错于东市。鼂错的政论文「疏直激切,尽所欲言」,鲁迅称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患:祸患。
为:治理,消除。
治平: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其:代词,指祸患。
所:处所。这里指解决问题的措施。
狃(niǔ):习惯。
不吾信:不相信我。
惟:只有。
出身:挺身而出。
犯:冒着。
以:而,表顺接。
固:原本。
期(jī)月:一个月。这里泛指短时期
端:开头,开始。
發:触發。
收:制止。
然後有辞于天下:然後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
循循焉:缓慢的样子。循循,徐徐;焉,……的样子。
去:逃避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朝。昔者,从前。
山东:指崤山以东。
并起:一同起兵叛乱。
以诛错为名:以诛杀晁错作为名义。以……为,把……作为。
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但汉景帝没有洞察到起兵的诸侯的用心,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受杀身之祸而悲痛,却不明白其中一部分是晁错自己造成的。以,因为;取,招致。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自古以来能够成就伟大功绩的人,不仅仅要有超凡出众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龙门:今陕西韩城东北,是黄河奔流最湍急处。
大河:指黄河。
方:当。
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可能也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
是以:所以,因此。
夫:句首發语词。
骤:突然。
其为变,岂足怪哉: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足,值得。
乃:竟然。
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想让皇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
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自己想求得这个美名,怎么能逃避这场患难呢?安,怎么。
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这是忠臣义士们之所以愤怒不平的原因啊。
虽:即使。
何者:为什么呢?
以情而言:按照情理来说。以,按照。
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
使:假若。
淬砺:锻炼磨砺。引申为冲锋陷阵,發愤图强。
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即使有一百个袁盎,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嗟夫:感叹词,唉。
则无务为自全之计: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务,从事。
隙:空隙,空子。
乃其所以自祸欤: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欤,语气助词,表感叹。
1. **治平**: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的状态。
2. **不测之忧**:难以预料的隐患或危机。
3. **狃(niǔ)于治平之安**:狃,习以为常;指人们习惯了太平局面而不愿改变。
4. **出身为天下犯大难**:挺身而出,为国家承担重大危难。
5. **期月之间**:短时间之内,指一两个月。
6. **山东之诸侯**:指函谷关以东的各诸侯国,如吴、楚、齐等。
7. **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皇帝未能明辨是非,反而将晁错推出去作为解释和替罪者。
8. **捐其身**:献出生命,舍身赴难。
9. **淬砺**:淬火磨炼,比喻积极准备战斗。
10. **奸臣得以乘其隙**:指袁盎等人利用晁错与景帝之间的信任裂痕进行攻击。
---
以上为【晁错论】的注释。
评析
《晁错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人物评论文,评论对象为西汉初年景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错。这篇文章总结了削藩失败是晁错被杀的原因。作者认为,晁错被杀,首先有七国叛乱给皇帝造成的压力和受到政敌中伤的原因,但又提出了另一个观点,即晁错自己也缺乏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精神,才给了政敌攻击他的机会。同时,作者通过对晁错改革失败的叹惋,表达出自己愿意为国效力但有志难展的抑郁心情。
本文是苏轼针对西汉初年政治家晁错的历史命运所写的一篇史论,旨在通过分析晁错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欲建非常之功,必冒非常之险”的政治哲理。文章并非简单同情晁错的悲剧结局,而是深刻指出其失败在于“欲自固其身”而推君主于危地,违背了忠臣应“出身犯难”的道义责任。苏轼强调真正的豪杰之士应当具备“坚忍不拔之志”,在国家危难之际敢于担当,而非贪图安逸、规避风险。全文逻辑严密,层层推进,既有历史事实的剖析,又有哲理性的升华,体现了宋代士大夫重理性、尚气节的思想特质。同时,此文也是对当时政坛中避责趋利风气的一种隐晦批评。
---
以上为【晁错论】的评析。
赏析
《晁错论》是一篇典型的宋代史论文,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政治洞察力和雄辩的文风。文章开篇即提出一个深刻的命题:“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揭示出表面稳定下隐藏的深层矛盾,具有强烈的现实警示意义。接着通过对晁错事件的重新解读,打破传统“忠臣蒙冤”的简单叙事,指出其悲剧根源在于道德与策略上的双重失误——既发起剧烈改革,又不愿承担相应风险,最终失去君主信任。
苏轼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以大禹治水的沉着果敢对照晁错的畏缩自保;以“自将至危”与“居守至安”的角色错位凸显其私心。语言上骈散结合,气势充沛,尤以“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一句点破要害,发人深省。结尾“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更是警策有力,余味无穷。
更深层次看,此文不仅是评骘古人,更是寄托了作者对理想政治人格的追求:真正的改革者必须兼具超世之才与坚忍之志,更重要的是要有“犯大难而不辞”的担当精神。这种思想贯穿于苏轼一生的政治实践与文学创作之中。
---
以上为【晁错论】的赏析。
辑评
吕祖谦《古文关键》卷下:「此篇前面引人事说景帝虽为治平,有七国之变。此篇体制好,大概作文要渐渐引人来。」
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卷三:「此论先立冒头,然後入事,又是一格。老于世故,明于人事,有优深思远之智,有排难解纷之勇,不特文章之工也。」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苏文忠公文钞》卷十三:「于错之不将面为居守处,寻一破绽作议论,却好。错之误,误在以旧有怨于盎,而欲借吴之反以诛之,此所谓自发杀机也。鬼瞰其室矣。何者?以错之学本刑名故也。」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四:「此是先生破尽身见,独存义勇,而乃抒为妙文。后贤且只学其刀刀见血。」
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先生全集录》卷二:「错虽数言兵,然未实试之行阵也。吴、楚反,关东尽为敌国。景帝往来两宫间,天下寒心。此论云:‘晁错自将,未必无功’,愚以为书生事后之见,非万全策。万全之策惟在任人。当是时,朝廷上有一持重善兵之周亚夫不能荐,难乎其智囊矣。眉批:虚冒全篇,了无遗漏。是一格。如‘坐观其变’云云,此处既详,文中更不道及。」
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六十六:「吾读《应诏集》诸论至此,盖悟公之为此,直自成一家言,而占人特借以为资而已。当积驰守患之日,恬愉处堂,惮不敢发,發又催不能收,率用晁错喜事杀身以自解,公故切切然以坚忍矢志望望之,而非直为昔者垢病也。推此以观诸论,则悠意冰释。起幅雄深浑颧,独冠群篇。由其借错为影,直刺时局,自发议论,与《思治》、《策略》等相参,故能凭空横鹜如此。要于题事仍统体笼举一也。」
高塘《唐宋八家钞》卷六:「公独摘出‘使上将而己居守’一语为论柄,却是老于世故、明于人情之言。高在先将古君子出身犯难以求成功立案,则错之区区台全,先发难而不能收难,其被祸也,诚有以取之,相形益见,易足怪与?公论发人所未发多如此,其笔力则公文本色,雄快不待言。」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此篇先立冒头,然后入事,又是一格。晁错之死,人多叹息,然未有说出被杀之由者。东坡之论,发前人所未发,有写错罪状处,有代错画策处,有为错致惜处,英雄失足,千古兴嗟。任大事者,尚其思坚忍不拔之义哉。」
1. 《宋史·苏轼传》称其“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必关世教之大。”
2.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评:“此等文字,识力高远,非徒作议论者比。”
3. 吕祖谦《古文关键》卷上引韩元吉语:“东坡《贾谊论》《晁错论》,皆得立言之体,断制分明,自有缓急轻重。”
4. 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先生全集录》云:“错之死,人皆谓冤,苏子独谓有以取之,识见卓绝。”
5. 林纾《春觉斋论文》称:“《晁错论》通体筋节,在‘自全’二字上做尽波澜,层层剥落,直至结论而出,令人爽然若失。”
6. 王文濡《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评曰:“逆折多姿,转折处如惊涛骤起,非有胸襟者不能道。”
7. 近人钱基博《中国文学史》指出:“苏轼史论,最重情理兼到,《晁错论》尤能于忠奸之外,别出手眼,发千古未发之覆。”
8.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认为:“苏轼之文,长于推理,此篇由果溯因,条分缕析,具见思维之力。”
9. 陈寅恪曾言:“读东坡《晁错论》,可知改革之难,不在外患,而在内忌与己私。”(出自《寒柳堂集》相关讲义笔记整理)
10.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评:“此文立意新颖,不落窠臼,将历史人物置于道德与政治的双重维度中审视,体现宋代士人理性精神之高度。”
以上为【晁错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