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这位如奇逸多才的冯衍般年迈而见闻广博的老友啊,如今还有谁肯慷慨地怜惜我这孤独的老人?十年官场文书劳役催促着我两鬓斑白,唯有纵情一笑时,江山仿佛也染上了醉人的红色。听说你正赋诗于北固山前,想必不会因仕途失意而举扇避风、怨恨西风吧?请不要呼唤那叩头乞怜、无家可归的我了,我宁愿归隐故乡,扫除尘迹,在岷山与峨眉山之间重建我那一亩田的草堂。
以上为【次韵林子中蒜山亭见寄】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作诗唱和。
2. 林子中:即林希,字子中,北宋官员,曾与苏轼有诗文往来。
3. 蒜山亭:蒜山在今江苏镇江,临长江,为古代名胜,亭建其上。
4. 奇逸多闻老敬通:敬通为东汉文学家冯衍之字,以才高而仕途坎坷著称,苏轼以之自比,谓己年老而才逸多识。
5. 解怜翁:能理解并同情我这老者。
6. 十年簿领:指长期担任地方官吏,处理文书政务。“簿领”指官府簿册。
7. 催衰白:催人衰老,使头发变白。
8. 一笑江山发醉红:形容酒后豪情,笑对江山,景色仿佛也为之生辉。
9. 闻道赋诗临北固:听说你在北固山前作诗。北固山在镇江,与蒜山相近。
10. 举扇向西风:典出《世说新语》,指谢安被贬后以扇遮面避风,喻仕途失意之态。此处反用其意,劝林子中不必因挫折而颓唐。
11. 叩头莫唤无家客:请不要再召唤我这个流落他乡、无家可归之人。
12. 归扫岷峨一亩宫:回到四川故乡(岷山、峨眉山一带)整治旧居。“一亩宫”语出《孟子》,指简陋居所,此处为谦辞,亦寓归隐之意。
以上为【次韵林子中蒜山亭见寄】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酬答林子中之作,借题发挥,抒发了自己宦海沉浮、年华老去的感慨,同时表达了对归隐故园的深切向往。诗中融合历史典故与个人境遇,情感深沉而不失旷达,语言含蓄而富有张力。全篇以“老”“衰”起笔,却在“一笑江山发醉红”处陡然振起,展现其超然物外的胸襟。尾联更以决绝之语表达归隐之志,体现出苏轼晚年思想由仕而隐的转变轨迹。
以上为【次韵林子中蒜山亭见寄】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以“奇逸多闻老敬通”自况,既显才情,又含悲慨,点出自身处境之孤寂。“何人慷慨解怜翁”一句,透露出知音难觅的苍凉。颔联“十年簿领催衰白,一笑江山发醉红”尤为精彩,数字“十”与“一”形成时间与瞬间的强烈对比,“催衰白”写实,“发醉红”写情,将官场之苦与山水之乐对照,极富艺术张力。颈联转写对方,借“北固赋诗”赞其风雅,又以“未应举扇向西风”劝勉其勿因困顿而消沉,体现苏轼一贯的豁达精神。尾联则彻底转向内心归宿,“叩头莫唤”语气决绝,“归扫岷峨”则寄托深远,将全诗推向淡泊宁静的境界。整体风格沉郁中见洒脱,是苏轼晚年诗歌的典型风貌。
以上为【次韵林子中蒜山亭见寄】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感慨身世,而语带豪情,‘一笑江山发醉红’七字,神来之笔,非东坡不能道。”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起结俱见风骨,中二联对仗工稳而意境宏阔。‘催衰白’‘发醉红’,颜色相对,情理相生,可谓炼字入神。”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敬通自比,不独言才,兼寓不遇之感。末言归扫故园,盖倦游思返,情见乎辞矣。”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作于元祐八年以后,公屡经迁谪,志益坚定。‘莫唤无家客’者,非真无家,乃心厌仕途,愿返初服也。”
以上为【次韵林子中蒜山亭见寄】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