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茅屋破败却无心修补,可叹你竟如此贫穷。
菜蔬肥美而人却日益消瘦,炉灶冷清但你仍勤于打水井。
我想送你一点微薄之物,脱下外衣劝你坐下歇息。
在池边建起空旷的堂屋,急雨落下,新瓦发出清脆的声音。
客人来访带来美酒,果子成熟时更添幽静之乐。
红荔枝如玉肤破裂般鲜嫩,黄柑则溢出芬芳的汁液。
借我三亩地吧,我要为你结草为庐做邻居。
若能学会这鸟鸣般的土语,我愿化身为黎族百姓与你共处。
以上为【和陶田舍始春怀古二首,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茅茨:用茅草覆盖的屋顶,指简陋的房屋。
2. 嗟子乃尔贫:感叹你竟然如此贫困。嗟,叹息;子,你;乃尔,如此。
3. 菜肥人愈瘦:蔬菜长得茂盛,但人却日渐消瘦,反衬生活清苦。
4. 灶闲井常勤:炉灶少用(饮食简单),但打水仍勤快,形容勤劳节俭。
5. 我欲致薄少:我想赠送你一些微薄的东西。致,给予;薄少,微薄之物。
6. 解衣劝坐人:脱下衣服劝对方坐下,极言关怀之切。
7. 临池作虚堂:在池边建造一间空敞的厅堂。“虚堂”指空旷明亮之屋。
8. 雨急瓦声新:雨势急促,打在新瓦上发出清新的声响。
9. 客来有美载:客人来访时带来美酒。“载”通“栽”,或解为携带。
10. 鴂舌:比喻南方少数民族难懂的语言,典出《庄子》“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鴂舌之人”。黎母民:指海南岛的黎族人民。
以上为【和陶田舍始春怀古二首,并引】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贬谪海南儋州期间所作,题为“和陶田舍始春怀古二首,并引”,乃步东晋诗人陶渊明《和郭主簿》等田园诗之韵而作,表达对陶渊明高洁人格的追慕,以及自己身处蛮荒之地却安贫乐道、向往自然生活的情怀。诗中通过对农舍贫苦生活的描写,反衬出精神世界的丰盈与超脱。苏轼借写友人之贫,实则抒发自身在逆境中不改其志的操守。末句“鴂舌倘可学,化为黎母民”尤为深沉,既表现了对异域文化的尊重与融入意愿,也流露出远离中原、终老南荒的无奈与豁达交织的复杂情感。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是苏轼晚年田园诗中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和陶田舍始春怀古二首,并引】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边远乡村的生活图景,情感真挚,意境悠远。开篇即以“茅茨破不补”勾勒出一位隐士般清贫者的形象,与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人物遥相呼应。通过“菜肥人愈瘦,灶闲井常勤”的对比描写,凸显主人公虽物质匮乏却勤勉自持的精神风貌。苏轼作为外来贬官,非但没有居高临下,反而心生怜惜,“解衣劝坐”,体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
“临池作虚堂,雨急瓦声新”两句写景如画,动静结合,既有建筑的新气象,又有自然风雨的节奏感,营造出一种清寂而生机盎然的氛围。随后“客来有美载,果熟多幽欣”转入日常之乐,展现田园生活的恬淡之趣。荔枝、黄柑的描写色彩鲜明、香气扑鼻,不仅写出南国风物之美,也暗含诗人对这片土地的逐渐接纳。
结尾“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情感升华,由同情转为共鸣,甚至愿意放弃士大夫身份,与当地人比邻而居。最后“鴂舌倘可学,化为黎母民”更是全诗点睛之笔,表达了文化融合的理想与个体生命归宿的思考——即便语言不通、风俗不同,只要心灵相通,亦可融为一体。这种超越族群与文明界限的胸怀,正是苏轼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
整首诗融写实、抒情、哲思于一体,在风格上追步陶诗之冲淡自然,又不失东坡特有的温厚与深沉,堪称宋代和陶诗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和陶田舍始春怀古二首,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得陶之神,而不袭其貌,所谓‘形似不如神似’者也。”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语极平淡,意极深厚。‘菜肥人愈瘦’十字,写尽贫士风骨。”
3.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雨急瓦声新’五字,有耳根清净之妙,非亲历者不能道。”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东坡晚年和陶诸作,此为其一,情真语挚,无勉强凑泊之迹。”
5. 钱钟书《谈艺录》:“东坡和陶,非徒拟其词,实契其心。此诗‘化为黎母民’一句,尤见其俯仰天地、泯然物我之襟抱。”
以上为【和陶田舍始春怀古二首,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