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青春的时光若在梦中,又怎能追得回?我只想用诗句挽留那即将消逝的夕阳余晖。
酒意已尽,病中的我只渴望安睡;蜂蜜已熟,连黄蜂也懒于飞翔。
芍药与樱桃都已零落满地,我的白发映照禅榻,心中不再计较世事机巧。
请你借我《法界观》这部佛典吧,让我用它洗尽人间一切是非烦恼。
以上为【和子由四首 · 其二 · 送春】的翻译。
注释
1. 和子由四首:这是苏轼与其弟苏辙(字子由)唱和的组诗之一,共四首,《送春》为第二首。
2. 梦里青春可得追:青春如梦,不可追回,表达对年华逝去的感慨。
3. 诗句绊馀晖:试图用诗句留住夕阳,比喻想以文学挽留美好时光。
4. 酒阑病客惟思睡:酒宴已散,病中的诗人只想入睡,反映身体衰疲与心境倦怠。
5. 蜜熟黄蜂亦懒飞:蜂蜜成熟后,连黄蜂都懒得采蜜飞行,喻万物皆疲,生机减退。
6. 芍药樱桃俱扫地:花已凋谢,落英满地,象征春尽花残。
7. 鬓丝禅榻两忘机:白发垂于禅床,人与境皆忘却世俗机巧之心。“忘机”出自《庄子》,指忘却功利算计。
8. 凭君借取《法界观》:“凭”即请求,“法界观”是佛教华严宗重要修行法门,阐述宇宙万法一体、圆融无碍之理。
9. 一洗人间万事非:希望借佛法涤除人间的是非纷扰,达到心灵清净。
10. 此诗作于苏轼晚年贬谪期间,具体时间或在惠州或儋州时期,体现其晚年人生态度的转变。
以上为【和子由四首 · 其二 · 送春】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送别春天之作,实则借“送春”抒写人生迟暮、世事无常之感。诗中融合了对青春流逝的无奈、病体缠身的倦怠、自然凋零的哀愁,以及对佛理超脱的向往。全诗由景入情,由情入理,层层递进,最终归于禅悟之境,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寻求精神解脱的思想轨迹。语言沉静含蓄,意境深远,是其晚年诗风趋于淡泊空灵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和子由四首 · 其二 · 送春】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送春”为题,实则寄托深沉的人生感怀。首联以“梦里青春”起笔,将青春比作虚幻梦境,不可追寻,唯有以诗留影,试图“绊馀晖”,表现出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深切眷恋与无力挽留的悲哀。颔联转写当下情境:酒罢人病,倦极思眠;外物如黄蜂亦因蜜熟而惰飞,内外俱显慵懒之态,烘托出暮春的疲乏与生命的迟滞感。颈联进一步描绘春尽之象——“芍药樱桃俱扫地”,百花凋零,春色已尽;而诗人“鬓丝禅榻”,白发对禅床,身心俱老,然“两忘机”三字点出超脱之意,不再执着于世事纷争。尾联直抒胸臆,祈求借阅《法界观》,欲以佛法澄澈心性,洗尽尘世烦忧。此句将全诗情感推向哲理高度,展现苏轼晚年寄心禅学、寻求精神解脱的境界。全诗情景交融,由伤春而及人生,由感伤而至超然,结构严谨,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充分体现了苏轼“外儒内佛”的思想特质和艺术风格。
以上为【和子由四首 · 其二 · 送春】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苏轼诗:“东坡七律,气格豪宕,而晚年渐入渊微。”此诗正可见其晚年诗风由豪放转向沉静深远。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评此诗:“通体清旷,结语尤超然物外,非徒作禅语也。”认为其结尾并非空谈佛理,而是真情实感的升华。
3. 清代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赵克宜语:“‘蜜熟黄蜂亦懒飞’,写倦态入神;‘鬓丝禅榻’句,写出老境与禅心。”
4. 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苏轼晚岁诗多寓禅理而不露痕迹,如此诗‘一洗人间万事非’,非真有出世之志,乃借此以排遣忧患。”
5.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称此诗“情真语挚,托兴深远,为和子由诸作中最佳者”。
以上为【和子由四首 · 其二 · 送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