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忽然惊觉春光已消逝大半,且看酒杯中映出半丈红霞。
你苦战军旅,我深知你擅长弓箭;我倦于游宦,也怀念那黄封美酒的滋味。
近年来,我的牙齿和头发虽显衰老却尚未全衰,此去行程仍要辗转江淮,一路向东再向东。
请记住我们六人相聚之处,举杯对剑而坐,豪气顿生,如风涌起。
以上为【与欧育等六人饮酒】的翻译。
注释
1. 欧育:北宋官员,苏轼友人,生平事迹不详。
2. 忽惊春色二分空:意谓春光已过三分之二,古人有“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之说,此处指春将尽。
3. 樽前半丈红:形容酒液在杯中泛出红光,亦可理解为晚霞映照酒杯,渲染宴饮氛围。
4. 苦战知君便白羽:白羽指白色羽毛的箭,代指弓箭,此句赞欧育善武或曾从军征战。
5. 倦游怜我忆黄封:黄封,指宫中所赐御酒,因用黄纸封口得名,此处借指昔日京中优渥生活,表达对过往的怀念与宦游疲惫之情。
6. 年来齿发老未老:牙齿与头发是衰老的象征,言虽有老态但尚未全衰,体现自嘲与豁达。
7. 此去江淮东复东:指苏轼即将继续东行,辗转于江淮之间,反映其贬谪或外任的漂泊生涯。
8. 记取六人相会处:提醒众人铭记此次六人聚会之地,饱含深情。
9. 引杯看剑:举杯饮酒,同时注视宝剑,象征文武兼济、豪情满怀。
10. 坐生风:形容聚会气氛热烈,豪气勃发,如风骤起。
以上为【与欧育等六人饮酒】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与欧育等六人饮酒时所作,抒发了春光易逝、人生漂泊的感慨,同时表现了朋友相聚的豪情与羁旅之思。诗中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敏锐感知,也有对友人境遇的理解与自身仕途倦怠的流露。尾联以“引杯看剑”收束,将文人雅集与侠气风骨结合,展现了苏轼特有的豪放与深沉交融的气质。全诗语言简练,意境开阔,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中期诗歌从容旷达又不失忧思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与欧育等六人饮酒】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写景起兴,“忽惊”二字点出诗人对时间飞逝的警觉,春色将尽,唯有酒中红影暂慰人心,寓情于景,含蓄深沉。颔联转写人事,一赞友人英武,一述自身倦怠,对比中见知己之情。颈联直抒胸臆,以“老未老”“东复东”的叠词形式,传达出年华渐逝而行役不止的无奈与坚韧。尾联回归当下,以“记取”二字凝聚情感,结句“引杯看剑坐生风”气势雄浑,既写实又象征,将文人雅集升华为精神上的壮烈共鸣。全诗融合了感时、怀友、自省与豪情,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的开阔胸襟与诗意人生。
以上为【与欧育等六人饮酒】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录此诗,称其“语淡而意厚,外若疏放,中含沉郁”。
2. 清·纪昀评曰:“‘半丈红’奇语,与‘坐生风’呼应,有画意,有侠气。”(《瀛奎律髓汇评》引)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东坡七律,至此益见苍劲。‘老未老’‘东复东’,重言以申之,情味悠长。”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收录此诗,但在论述苏轼诗风时指出:“其与友人唱酬之作,常于洒落中见筋骨,如‘引杯看剑’之类,具见本色。”
5. 孔凡礼《苏轼年谱》考证此诗作于元丰年间苏轼外任途中,认为“此诗反映了其贬谪期间与友人相会的复杂心绪,既有超然之趣,亦存羁旅之悲”。
以上为【与欧育等六人饮酒】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