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已经将梳子和镊子扔到地上,欣喜地看到自己苍老的容颜中生出了新的白发。
细数历经三朝的达官显贵,试问在声色名利之中,有谁能够独善其身、保全名节?
以上为【书寄韵】的翻译。
注释
1. 镜镊:照镜用的镜子和拔除白发的镊子,象征对年华老去的关注与修饰。
2. 投诸地:扔在地上,表示不再修饰容貌,放弃世俗外在的执念。
3. 苍颜:苍老的面容。
4. 白发新:新长出的白发,既写实,也暗喻岁月流转、心境更新。
5. 历数:逐一清点、回顾。
6. 三朝:指历经三个皇帝统治时期,形容仕宦久远。
7. 轩冕:古代卿大夫的车(轩)与礼帽(冕),代指高官显位。
8. 色声:泛指声色享乐,即感官欲望的诱惑。
9. 独完人:指在纷繁世事中保持节操、身心完整之人。
10. 谁是:反问语气,强调几乎无人能够做到。
以上为【书寄韵】的注释。
评析
此诗题为《书寄韵》,但目前并无确切证据表明苏轼有题为《书寄韵》的诗作传世。所引诗句“已将镜镊投诸地,喜见苍颜白发新。历数三朝轩冕客,色声谁是独完人。”亦不见于《苏轼诗集》或《全宋诗》等权威文献中。从语言风格与思想内容看,四句诗表达了一种超脱仕途、反思名利的情怀,确有苏轼晚年淡泊自守、参悟人生的思想特征。然而,其格律、用语与苏轼典型诗风略有出入,且未见于任何宋代以来的苏轼文集、笔记或评注资料。因此,极有可能为后人伪托或误题之作。本条目所作赏析,基于文本本身进行文学解读,但须明确:此诗非苏轼可靠作品。
以上为【书寄韵】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名利的深刻反思与对自我人格完整的追求。首句“已将镜镊投诸地”极具象征意味——抛弃修饰容颜之具,意味着不再执着于外在形象与青春年华,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次句“喜见苍颜白发新”进一步深化此意:不仅接受衰老,而且“喜见”,表现出超然物外、顺应自然的生命态度。
后两句转入对历史人物的审视。“历数三朝轩冕客”,将视角拉向那些长期居于高位的权臣显贵,然而紧接着的反问“色声谁是独完人”,直击人心——在权力与欲望交织的官场中,谁能真正守住本心、不为外物所染?这一问,既是批判,也是自省,体现了诗人对士大夫道德操守的深切关注。
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前二句写己,后二句论人,由个体推及群体,由外貌深入精神,结构紧凑,对比鲜明。虽未必为苏轼真作,但其所体现的思想境界,与苏轼贬谪后期“归诚佛僧”“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高度契合。
以上为【书寄韵】的赏析。
辑评
1. 目前未见任何宋代至清代的诗话、笔记、总集或苏轼研究文献收录此诗。
2.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孔凡礼点校)中无此诗。
3. 《全宋诗》第2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亦未收录此四句。
4. 明代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清代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均无记载。
5. 近现代苏轼研究专家如林语堂、李一冰、莫砺锋等人的著作中,未提及此诗。
6. 此诗最早可能见于网络时代部分诗词网站或自媒体文章,缺乏原始文献出处。
7. 诗句风格近于宋人哲理诗,但“书寄韵”作为诗题不符合苏轼常见命名习惯。
8. “色声谁是独完人”一句用语略显生硬,与苏轼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不符。
9. 综合考辨,此诗应属后人托名之作,或误题于苏轼名下。
10. 学术界目前无权威认定此诗为苏轼作品的记录。
以上为【书寄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