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归舟沿着河湾前行,渐渐望见楚地苍翠的山色。地方官吏前来迎接,吴地的口音已带着浓浓的乡情。你此行可效法谢灵运那样的风雅,先向朝廷献上如鲁灵光殿般宏丽的诗篇。你早已名动天下,行程已达三千里之遥,何须拘泥是否年过四十才得显达?你既有风流倜傥的半刺史之才,又具清高绝俗的校书郎之质。到任永嘉后定会诗作成集,闲时沿溪行走,水花溅湿衣裳。脚穿芒鞋随人采药,用茧纸记录曲水流觞的雅事。海面平静,蛟龙鼍鼓浮出水面;山中空寂,草木自由生长。仕途不论远近,民生之事都应亲身经历。愿你传承家族诗礼家法,他日成就卓著,可请命于朝廷,获赐上方宝器。
以上为【次韵子由送赵㞦归觐钱塘,遂赴永嘉】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依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唱和。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
2. 赵㞦(fú):即赵德麟,北宋文人,曾任永嘉知州,与苏轼兄弟交好。
3. 钱塘:今浙江杭州,赵㞦故乡。永嘉:今浙江温州,唐代称永嘉郡,宋代为温州治所。
4. 楚山苍:泛指江南一带苍翠的山色,钱塘地处古吴越之地,亦可称“楚”境。
5. 候吏:迎候官员的地方小吏。
6. 吴音:吴地方言,此处指杭州一带口音。
7. 谢康乐:即谢灵运,南朝刘宋诗人,曾封康乐公,喜游山水,善写诗文。
8. 鲁灵光:指汉代鲁国的灵光殿,王延寿有《鲁灵光殿赋》,此处喻指宏伟文采。
9. 击三千里:化用《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喻志向远大,声名远播。
10. 半刺史:指州郡副职或通判之类官职,赵㞦将赴永嘉任官,或为通判。校书郎:掌校勘典籍之职,常以清贵文士充任,喻其才学清高。
以上为【次韵子由送赵㞦归觐钱塘,遂赴永嘉】的注释。
评析
本诗为苏轼次韵其弟苏辙(子由)所作送别赵㞦(字德麟)回钱塘省亲并转赴永嘉任职之作。全诗融写景、叙事、抒情、勉励于一体,既表达对友人归乡与赴任的欣慰,又寄予深切期望。诗中借谢康乐、鲁灵光等典故,赞许赵㞦的文学才华与政治抱负,强调“宦游无远近,民事要更尝”的为官之道,体现苏轼一贯重视实践、关心民瘼的思想。末句“愿子传家法,他年请尚方”更是寄托了对其继承家学、建功立业的高度期许。整体风格清雅旷达,情感真挚,用典自然,章法严谨,是典型的东坡酬赠佳作。
以上为【次韵子由送赵㞦归觐钱塘,遂赴永嘉】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首四句写归途景象与乡情回归,以“楚山苍”“吴音带乡”营造亲切氛围,点明赵㞦归觐之喜。中间八句连用典故与想象,高度评价其才学与品格:“谢康乐”“鲁灵光”赞其文采,“风流半刺史,清绝校书郎”则兼及政声与人格。继而设想其赴任后的生活——“诗成集”“水溅裳”“随采药”“记流觞”,充满山水之乐与文人雅趣,展现东坡理想中的仕宦生活图景。再以“海静蛟鼍出,山空草木长”写永嘉自然之幽邃,反衬出官场之外的宁静世界。最后转入劝勉:“宦游无远近,民事要更尝”一句,体现苏轼务实的政治观,反对空谈,主张深入民间。结句“愿子传家法,他年请尚方”语意深远,既鼓励其承继家学,又期其建功立业,获得朝廷褒奖。“尚方”原指皇家工坊,可赐宝器,象征极高荣誉。全诗语言典雅而不晦涩,用典贴切,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道德期许,也折射出其自身的人格理想。
以上为【次韵子由送赵㞦归觐钱塘,遂赴永嘉】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气格清拔,语意周洽,次韵而能超然于束缚之外,真大家手笔。”
2. 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卷二十三评:“起四语自然入妙,‘吴音已带乡’五字最得归情。中幅用谢康乐、鲁灵光二典,皆切赵氏文学世家之实,非泛然称美也。”
3. 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引查慎行语:“‘风流半刺史,清绝校书郎’十字,写出贤者之仕,不惟才望兼隆,兼有林下风味,可谓善于形容。”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三十:“‘海静蛟鼍出,山空草木长’,写永嘉山水,静中有动,空而不寂,的是佳句。”
5. 清代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结语郑重,望之以大成,非寻常送别套语可比。‘请尚方’云者,非觊爵赏,乃期其德业之光显也。”
以上为【次韵子由送赵㞦归觐钱塘,遂赴永嘉】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