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白马从东北方向奔来,空置的马鞍上贯穿双箭。
可叹马背上的骑士,昔日英姿如今谁得看见。
近日主将刚遭戮杀,深夜里商于之地激战。
丧乱中死亡来自多方,悲叹之声泪落如雪霰。
以上为【白马】的翻译。
注释
1. 空鞍贯双箭:马鞍空置且插着两支箭,暗示骑士中箭坠马
2. 马上郎:骑兵将士,化用古乐府《白马篇》意象
3. 主将戮:指当时节度使互相攻杀,如来瑱、裴茂等事件
4. 商于战:商于(今陕西商洛与河南淅川间)为唐军与藩镇激战地
5. 死多门:典出《左传》"死亡之多门",指百姓因战乱、饥疫等多方致死
6. 霰:雪珠,喻泪滴纷坠状
以上为【白马】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无主战马为核心意象,通过"空鞍双箭"的细节白描,折射出安史之乱后藩镇混战的惨烈图景。前四句以白马归鞍的戏剧性场景暗示将士阵亡,后四句由点及面揭示"丧乱死多门"的时代悲剧。全诗在二十字间完成从具象到宏观的升华,体现杜甫"以微知著"的史诗笔法。
以上为【白马】的评析。
赏析
此诗作于大历年间杜甫漂泊湖湘时期,以高度凝练的镜头语言展现战乱创伤。开篇"白马东北来"的动态构图,与"空鞍双箭"的静态特写形成强烈视觉冲击,未言人而人自在其中。"意气今谁见"五字囊括将士生前英姿与死后寂寥,与鲍照"弃置罢官去"的悲慨一脉相承。后四句转用史笔,"主将戮"与"商于战"揭示高层倾轧与底层牺牲的因果关系,终以"死多门"的哲学概括将个人悲剧升华为时代挽歌。诗中"双箭"与"多门"形成微观与宏观的意象呼应,泪如霰的比喻既保持诗歌意象的审美距离,又突破传统哀怨的抒情范式,展现出杜诗"沉郁顿挫"的美学特质。
以上为【白马】的赏析。
辑评
1. 仇兆鳌《杜诗详注》:“‘空鞍贯箭’,画出一匹阵亡白马。结云‘丧乱死多门’,真千古哀音”
2. 浦起龙《读杜心解》:“借马写人,已奇;借人写世,更奇。二十字中包举一部《吊古战场文》”
3. 杨伦《杜诗镜铨》:“末二句较‘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进一层,非历尽丧乱不能道”
4. 王嗣奭《杜臆》:“‘死多门’三字血泪迸流,乱世民命真如蝼蚁,此老独一一收之诗中”
5. 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白马》展现杜诗晚期意象符号化特征,空鞍白马已成时代悲剧的浓缩符号”
以上为【白马】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