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家贫仅得田地不足百亩,天降甘霖禾苗茁壮生长。
破晓时分本应收割却未及时,夜来灾蝗突至如敌军压境。
秋风吹茅草雨洗屋瓦,叶上穗粒纷纷落地泛青。
曾嫌莎鸡在麦垄聒噪不休,纺车般细鸣喧闹晨昏。
如今却觉莎鸡口器锐利可贵,驱赶蝗群使之溃散奔逃。
岂止秋蝉畏惧螳螂斧刃,蝗虫见你也惊惶四窜。
天下遭蝗灾的郡县何其多,如何能得千万如你之辈。
若你们扬眉振羽如云聚集,纵使聒噪又有谁会觉得烦扰。
以上为【莎鸡食蝗】的翻译。
注释
1. 莎鸡:蝈蝈古称,《诗经·七月》“六月莎鸡振羽”
2. 灾蝗:蝗灾,宋代频发,《宋史·五行志》“淳化三年,京师大雨雹,蝗蝗大起”
3. 纺车细掉:形容蝈蝈鸣声如纺车转动
4. 蝻:蝗虫幼虫,《礼记·月令》“行春令,则蝗虫为败”
5. 螳斧:螳螂前足,《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
以上为【莎鸡食蝗】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独特视角发现莎鸡(蝈蝈)的治蝗功能,展现宋代士人注重实学的思想特质。前六句铺陈蝗灾之烈,“如惊军”的比喻将自然灾害军事化,强化危机感;中四句通过对莎鸡态度的前后转变,揭示认知更新过程;后六句升华为普世关怀,以“安得尔辈盈千群”的诘问,体现宋代科技思维与民生关怀的结合。全诗将传统田园诗题材注入科学观察,在生物防治领域早于西方近千年提出创见。
以上为【莎鸡食蝗】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古在艺术上呈现三重转折:从“天赐时雨”的感戴到“灾蝗夜至”的惊变,构成命运无常的首次转折;从“常嫌莎鸡”的厌弃到“莎鸡可怜”的珍视,完成认知颠覆的二次转折;最终从个体田亩升华到“天下灾蝗”的普世关怀,实现诗意境界的三度提升。晁补之巧妙运用军事意象链:“惊军”写蝗势,“披分”状攻防,“屯云”喻方阵,将生物竞争转化为史诗战场。其“扬眉振羽如屯云”的奇幻想象,既保留《诗经》比兴传统,又融汇宋诗理趣,在农业题材中开辟出科学与诗意交融的新境。
以上为【莎鸡食蝗】的赏析。
辑评
1. 宋·吕本中《童蒙诗训》:
“无咎《莎鸡食蝗》诗,观物之细,用心之仁,兼而有之。”
2. 明·杨慎《升庵诗话》:
“晁补之《莎鸡》篇,真得老杜《除蝗》遗意,而‘岂惟秋蝉畏螳斧’一句,尤见物理洞达。”
3.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
“宋人诗多尚理致,无咎此作乃从田父验得来,结语‘扬眉振羽如屯云’,奇想直破天荒。”
4. 清·厉鹗《宋诗纪事》:
“补之此诗,可补《埤雅》之遗,当与熙宁《治蝗图说》并传。”
以上为【莎鸡食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