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祭祀乞食何足羡慕,奉养父母岂能忘记辛劳?
不要因为没有车马而感到困顿,含着羞愧也要安然进入剑关。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翻译。
注释
1. 伯父:指苏轼的叔伯辈亲属,此处或为苏涣之子苏安节。
2. 《送先人下第归蜀》:此诗作者不详,可能为苏洵或其同辈所作,“先人”指已故长辈。
3. 「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原诗描写旅途艰辛,提醒行者警觉,苏轼借此引出送别之意。
4. 乞墦(fán):典出《孟子·离娄下》,齐人向祭墓者乞讨祭品,喻卑微求食。
5. 负米:典出《孔子家语》,子路为供养父母,百里负米,后用以称孝行。
6. 无车马:指未得功名,出行无官宦仪仗,暗指科举落第。
7. 剑关:即剑门关,入蜀要道,象征归蜀之路。
8. 含羞:因科举不第而感羞愧。
9. 诵此句:苏轼回忆伯父曾吟诵前人诗句,因而依其韵作诗相赠。
10. 因以为韵:依照原诗句的韵脚创作新诗。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送别伯父安节归蜀所作,借古人诗句起兴,抒发对人生境遇的豁达态度。诗中以“乞墦”与“负米”对比,强调孝道与清贫自守的价值;后两句劝慰亲人不必因仕途失意、无车马排场而羞惭,应坦然面对归途。全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重道轻利、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也反映出宋代士人面对挫折时的精神风骨。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评析。
赏析
本诗短小精悍,却意蕴深厚。首句“乞墦何足羡”直斥世俗对虚荣的追逐,用《孟子》典故揭示趋炎附势之可鄙;次句“负米可忘艰”转而颂扬孝亲之德,即使生活艰苦亦当坚守。这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凸显诗人重德行而轻名利的价值取向。后两句由议论转入劝勉,“莫为无车马”回应科场失意的现实处境,“含羞入剑关”则点明归蜀主题,一个“含羞”道尽落第之痛,而“入”字却显毅然决然。全诗以“稳跨驴”的意象收束于从容淡定,呼应开篇所引诗句,结构圆融。苏轼以家常语写深情,寓哲理于典故之中,展现了其早年诗歌中已具有的思想深度与艺术功力。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四十三:“此诗虽短,而意味深长,盖以孝养责仕进,以安贫破羞惭,东坡立言之妙如此。”
2.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乞墦’‘负米’二事相对,见得失之判若天渊,所谓君子固穷,不改其乐也。”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宋人诗多以理胜,东坡此作尤能化俗为雅,用典不露痕迹,足为后学楷式。”
4. 《宋诗钞·东坡集》评曰:“语浅而意厚,非胸中有万卷书、眼底通古今者不能道。”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