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北来的雁飞向南方,那眷恋的样子好像远行的旅人。
它们在空中纵横飞行,却常因遭遇猎人的箭矢而折断翅膀,令人感伤悲痛,不禁泪湿手巾。
平日里谁又能真正赏识它们?它们志在高飞,从不肯被驯服。
老朋友将这样一只雁送给我,我再三闻嗅它的气息,觉得它珍贵无比。
以上为【荆州十首】的翻译。
注释
1. 荆州十首: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贬谪黄州途中经荆州时所作组诗,共十首,此为其一。
2. 北雁来南国:大雁秋季自北方飞往南方越冬,古人常以此象征漂泊或迁徙。
3. 依依:形容留恋不舍之态,此处既状雁飞之形,亦寓人之情。
4. 旅人:旅居在外之人,诗人以之自况。
5. 纵横:形容雁群飞翔之自由奔放。
6. 折翼:翅膀被折断,比喻遭受打击或伤害,暗指仕途受挫。
7. 感恻:悲伤同情。
8. 沾巾:泪水沾湿手巾,形容极度悲伤。
9. 挹(yì):通“挹”,引申为赏识、提拔。
10. 三嗅若为珍:典出《礼记·内则》:“三嗅而作。”原指对食物恭敬地闻三次,后引申为对珍贵事物的珍视。此处喻对友人赠雁之举的感激与对雁之高洁品性的敬重。
以上为【荆州十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荆州十首》其一借咏雁抒怀,托物言志。苏轼以南迁之雁自比,寄托了自己仕途坎坷、屡遭贬谪的身世之感。诗中“依依似旅人”既写雁亦写人,情感真挚;“纵横遭折翼”暗喻政治迫害与人生挫折;“高飞不可驯”则彰显诗人不屈的个性与高洁志向。末句“三嗅若为珍”化用《礼记·内则》典故,表达对友情与高洁品格的珍视。全诗语言简练,意象深远,情感沉郁,体现了苏轼早期诗歌中深具个人色彩的抒情风格。
以上为【荆州十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雁”为核心意象,通过对其南迁、受伤、高飞、被赠等情境的描写,层层递进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首联以“北雁”起兴,将其比作“旅人”,奠定全诗漂泊感伤的基调。颔联“纵横遭折翼”笔锋陡转,由自由之飞转入现实之痛,暗喻理想受挫、身心受损的政治境遇。“感恻为沾巾”直抒胸臆,体现诗人深切的人道关怀与自我投射。颈联“平日谁能挹,高飞不可驯”是全诗精神所在,凸显孤高不群、宁折不弯的士人风骨。尾联转写友情,以“故人持赠”收束,将物象升华为情谊与节操的象征,“三嗅”之举细腻传神,余韵悠长。全诗融情入景,托物寓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坚守人格理想的崇高情怀。
以上为【荆州十首】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十二:“此诗托兴深远,雁即己影,折翼即谗毁之祸,高飞不可驯,见其志节之坚。”
2.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语极平易,而感慨深至。‘三嗅若为珍’五字,情文兼至,非寻常酬赠可比。”
3.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三:“东坡早岁诗多有寄托,《荆州》诸作尤见风骨。此首以雁自喻,不露痕迹而意味无穷。”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借物写怀,沉郁顿挫。‘感恻为沾巾’,仁者之言;‘高飞不可驯’,豪杰之概。东坡胸次,于此可见。”
以上为【荆州十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