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剃尽白须映照着青铜镜,春雪依然飘落在高耸的长松上。
清晨行走在犀浦催促收芋,夜晚渡过绳桥观赏伏龙江的景色。
不要叹息游历疲惫却无驷马高车,要用强健的老躯体去对抗千钟美酒。
扬雄三代之后只剩自身独存,我愿向西南故地诉说自己的病容。
以上为【送鲜于都曹归蜀灌口旧居】的翻译。
注释
1. 鲜于都曹:姓鲜于,官任都曹(州府属官),其名不详,蜀人,故归灌口旧居。
2. 灌口:即今四川都江堰市一带,古称灌县,为岷江要冲,有都江堰水利工程。
3. 籋尽霜须照碧铜:籋(niè),通“镊”,拔除;霜须,白须;碧铜,指青铜镜。意为拔尽白须对镜自照。
4. 依然春雪在长松:春雪犹覆长松,既写蜀地高山气候特征,亦隐喻高洁品格。
5. 犀浦:地名,在今成都市郫都区,近灌口,唐宋时为成都西郊要道。
6. 催收芋:督促收获芋头,反映当地农事活动。
7. 绳桥:指竹索桥,古代蜀地常见,如都江堰附近的“珠浦桥”。
8. 伏龙:可能指伏龙观或伏龙潭,位于都江堰畔,相传为李冰治水处,亦有“伏龙”传说。
9. 莫叹倦游无驷马:化用《史记·滑稽列传》“驷马高车”典,谓虽无显贵车驾,亦不必悲叹。
10. 子云三世惟身在:子云,汉代扬雄字,此处苏轼自比扬雄。扬雄家贫,三代单传,仅一身存续,苏轼借此表达孤寂之感。
以上为【送鲜于都曹归蜀灌口旧居】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送别友人鲜于都曹归蜀灌口旧居所作,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既表达对友人归乡的理解与祝福,又借机抒发自己宦游漂泊、年华老去的感慨。诗中以“霜须”“春雪”起兴,暗喻人生迟暮而自然恒常;中间两联写蜀地风物与生活劳作,充满地域色彩和生活气息;尾联用扬雄典故自况,流露出孤独与病衰之叹。全诗情感深沉而不失旷达,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内敛、沉郁的一面。
以上为【送鲜于都曹归蜀灌口旧居】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景交融。首联以“籋尽霜须”开篇,直写衰老之态,对镜拔须的动作极具画面感,而“依然春雪在长松”一句陡转,将个体生命之短暂与自然之永恒对照,意境苍茫。颔联转入对蜀地风物的具体描绘,“朝行犀浦”“夜渡绳桥”,时空交错,动静结合,既展现友人归途所经之地的生活图景,也透露出诗人对蜀中山水的熟悉与怀念。“催收芋”“看伏龙”语朴而意丰,既有田园气息,又含历史底蕴。颈联抒怀,劝慰友人亦是自勉:“莫叹倦游无驷马”是对仕途失意的超脱,“要将老健敌千钟”则表现出苏轼一贯的豪迈与倔强,即便年老体衰,仍欲以精神战胜岁月。尾联用扬雄典故,既贴合蜀地文化背景(扬雄为蜀中大儒),又深化了孤独与病痛的主题。“为向西南说病容”一句,表面是替自己向故土诉苦,实则蕴含深切的乡愁与人生无奈。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情感真挚,展现了苏轼晚年诗歌由豪放转向沉郁、由外放转向内省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送鲜于都曹归蜀灌口旧居】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三十五:“此诗情景交融,用典不隔,‘籋尽霜须’一联,写老境如画,而‘春雪长松’映带出清峻之气。”
2.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朝行犀浦’二句,写出蜀中风土,非亲历者不能道。”
3.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东坡晚年诗,多带杜意。如此诗‘莫叹倦游无驷马’,颇得少陵顿挫之致。”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结语用子云事,沉痛中有傲骨,所谓病而不衰者。”
5.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评此诗:“语虽平淡,而寄托遥深,盖自伤流落,兼惜别也。”
以上为【送鲜于都曹归蜀灌口旧居】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