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无边无际的青山连绵起伏,无法尽数收纳眼中,只见云霞奔涌、波浪翻卷,仿佛直扑入楼阁的帘钩之间。
这楼台所展拓的视野,竟以天地为疆界,双眼所及之处便是我之领地,其壮阔豪迈何止胜过人间拥有万户封侯的权势!
以上为【单同年求德兴俞氏聚远楼诗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单同年:指与苏轼同科登第的朋友,姓名不详。“同年”即科举时代同榜录取者。
2. 德兴:今江西省德兴市,宋代属饶州。
3. 俞氏聚远楼:俞姓人家所建之楼,因可远眺群山而得名,“聚远”意为汇聚远方景色。
4. 散不收:形容山势连绵不断,无法尽收眼底。
5. 帘钩:悬挂帘幕所用的钩子,此处借指楼阁窗牖,暗示观景位置。
6. 云奔浪卷:既可实指天上云涛翻滚,亦暗喻远处山峦如波浪般起伏。
7. 眼力为疆界:谓凭目力所及划定边界,极言视野之辽阔。
8. 直将:简直可以,强调程度之深。
9. 何啻(chì):何止,岂止。
10. 万户侯:汉代爵位名,食邑万户,象征极高地位与富贵,此处代指世俗最高权势。
以上为【单同年求德兴俞氏聚远楼诗三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应友人单同年之请,题咏德兴俞氏“聚远楼”所作三首之一。全诗以雄浑开阔的笔触描绘登楼远眺之景,将自然山水与人生襟怀融为一体。诗人不拘泥于具体景物描摹,而重在表现心灵对无限空间的感知与占有,体现出典型的东坡式豪放胸襟。末句以“何啻人间万户侯”作比,凸显精神自由与审美体验远超世俗功名的价值取向,是宋代文人崇尚高远境界的生动体现。
以上为【单同年求德兴俞氏聚远楼诗三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虽短,却气势磅礴,意境高远。首句“无限青山散不收”,以“无限”定调,写山之广袤无垠,“散不收”三字妙绝,既状山形之错落纷披,又寓人心神为之驰骋、难以收敛之意。次句“云奔浪卷入帘钩”,运用动态描写,将静态山水转化为奔腾之势,云如浪涌,直扑眼前,化虚为实,极具视觉冲击力。后两句由景入情,宕开一笔:如此壮丽景象,使人的目光仿佛拥有了划定疆域的力量,这种精神上的占有感,远胜于现实中受封万户的诸侯。苏轼在此并非否定功名,而是提升了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心灵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全诗语言简练,意象宏大,充分展现了苏轼“以气为主”的诗歌风格和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单同年求德兴俞氏聚远楼诗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气象宏阔,语若天成,非胸中有万壑者不能道。”
2. 清·纪昀《纪批苏诗》卷二十:“起二句写景奇警,‘云奔浪卷’四字有声有色;转结豪纵,自写胸次,不专为楼写照也。”
3.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眼力为疆界’,设想新奇,东坡特具此种胸襟,故能出此妙语。”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以目力当封疆,此等比喻,惟东坡能之。‘何啻万户侯’,反衬得有力。”
5.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此诗:“通过视觉空间的极度扩展,实现精神世界的无限自由,典型体现了苏轼‘游于物外’的人生哲学。”
以上为【单同年求德兴俞氏聚远楼诗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