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今日江边天空阴沉昏暗,乌云如炮车般翻涌而起,大风将要来临。
我独自凝望钟山,呼唤宝公,只见林间白塔耸立,宛如一只孤鹤独立。
宝公早已圆寂,骨已寒凉,再也无法回应我的呼唤;却有老泉禅师来信相召,如唤醒世人一般。
他目光如电,言语如雷霆,仿佛虎齿龙音,为我吹散了重重山间的阴云。
南行万里又算得了什么?只须一饮曹溪之水,便知禅法真味。
将来若有人画蒋山图景,应当画上泉公唤我这位居士的情景。
以上为【六月七日泊金陵,阻风,得钟山泉公书,寄诗为谢】的翻译。
注释
1. 六月七日泊金陵,阻风:指苏轼于某年六月初七因风浪受阻,停船于金陵(今江苏南京)。
2. 炮车云:形容积雨云团厚重翻滚,状如古代攻城的炮车,常预示暴风骤雨。
3. 钟山:即紫金山,在今南京市东北,为江南名山,多佛寺道观。
4. 宝公:指南朝梁代高僧宝志禅师(又称志公),曾居钟山,传说神通广大,被后世尊崇。
5. 林间白塔如孤鹤:指钟山上的灵谷寺或同泰寺塔,远望洁白挺拔,形似孤鹤独立,喻清寂高洁。
6. 宝公骨冷唤不闻:谓宝志早已圆寂,无法回应呼唤,表达追思之情。
7. 老泉:此处非指苏洵(号老泉),而是钟山一位法号含“泉”的僧人(可能为延寿院泉禅师),与苏轼有往来。
8. 电眸虎齿霹雳舌:夸张描写泉公目光炯炯、言语有力,具震慑力,象征其说法如雷贯耳,能破迷开悟。
9. 曹溪:唐代禅宗六祖慧能弘法之地,在广东韶关,代指禅宗正脉;“知水味”喻彻悟禅理。
10. 蒋山:即钟山,汉代称蒋山,因东汉蒋子文葬于此得名。
以上为【六月七日泊金陵,阻风,得钟山泉公书,寄诗为谢】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六月七日因风阻于金陵(今南京)时所作,借景抒怀,融自然景象、禅宗思想与个人际遇于一体。诗中“炮车云”形象地描绘了暴风雨前的天象,也隐喻人生旅途中的困顿。“独望钟山”则流露出诗人对高僧宝公的追思与敬仰。而“老泉”来信,实指钟山延寿院的泉禅师以书信相慰,苏轼将其神化为具有雷霆之威的智者,能“吹散千峰云”,象征禅理破除迷障的力量。后四句转向禅悟体验,“一酌曹溪知水味”化用六祖慧能在曹溪得法之典,表达对禅宗心法的领悟。结尾设想未来画图场景,将自己与泉公并置,既显谦敬,亦见其以居士身份参禅问道的自许。全诗气势雄浑,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融合儒释的思想境界和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六月七日泊金陵,阻风,得钟山泉公书,寄诗为谢】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写景起笔,气象宏大。“炮车云起风欲作”不仅写出自然环境的险恶,更暗喻仕途风波与人生逆境。次句“独望钟山唤宝公”,由外景转入内心追思,借助历史人物寄托精神向往。白塔如孤鹤之喻,静中有动,孤高清绝,既是实景描摹,亦是心境投射。第三联笔锋一转,从不可及的古人转向当下的禅师,“老泉来唤人”使诗意由虚入实,赋予通信以宗教召唤的庄严感。“电眸虎齿霹雳舌”用极富张力的语言塑造出一位极具威慑力与智慧的禅师形象,其“吹散千峰云”不仅是对天气的逆转想象,更是对心灵迷雾的涤荡象征。五、六句宕开一笔,以“南行万里”与“一酌曹溪”对比,凸显禅悟超越空间距离的精神价值,体现苏轼“即心即佛”的禅学理解。尾联设想未来入画之景,情致悠远,“为作泉公唤居士”一句,将现实交往升华为永恒的艺术意象,既表感激,亦见其以文人兼修行者自居的身份认同。全诗结构严谨,由景生情,由情入理,再归于艺术想象,层层递进,展现了苏轼融通诗禅的独特风格。
以上为【六月七日泊金陵,阻风,得钟山泉公书,寄诗为谢】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气象峥嵘,语带禅机,非徒纪行而已。”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炮车云’三字奇警,‘孤鹤’喻塔亦新。后半转入禅理,自然流出,不着痕迹。”
3.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卷二十按:“‘老泉’非苏老泉明矣,乃金陵僧号也。近人或误以为父执,失其旨矣。”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电眸虎齿霹雳舌’,说得活现,真有为之吹散阴云之概。结语入画,尤饶风致。”
5.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指出:“此诗通过风阻金陵一事,将自然景观、历史记忆、当下交游与禅宗体悟融为一体,典型体现苏轼‘以禅入诗’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六月七日泊金陵,阻风,得钟山泉公书,寄诗为谢】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