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篱寻菊,菊犹迟、舍北芙蓉浑未。却是小山丛桂里,一夜天香飘坠。约束奴兵,丁宁稚子,莫扫青苔砌。风高露冷,倚栏疑匪人世。
客有载酒过余,朗吟招隐,洗尽悲秋意。白发长官穷似虱,刚被天公调戏。遍地堆金,满空雨粟,不济渊明事。残英剩馥,明朝犹可同醉。
翻译
绕着篱笆寻觅菊花,菊花却还未开;屋舍北面的芙蓉也全然未放。
唯有小山旁的丛丛桂树里,一夜之间天香(桂花)纷纷飘落。
我赶紧约束仆役,再三叮嘱小童:千万别扫去台阶上的青苔和落花。
秋风高爽,寒露清冷,倚着栏杆,恍惚间竟疑心自己不在人间。
有客人携酒来访,高声吟诵《招隐》诗篇,一洗我心中悲秋的愁绪。
我这白发老官,穷困潦倒如虮虱一般,偏偏又被老天爷戏弄。
纵使地上铺满金黄的桂花(如堆金),空中飘洒如雨的桂子(如粟米),
这般盛景,却帮不了陶渊明那样的高士——他要的是菊,不是桂!
不过,残存的桂花与余香尚在,明天还可与君共醉一场。
以上为【念奴娇 · 其一木犀】的翻译。
注释
1.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双调一百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2. 木犀:即桂花,因花小而纹理如犀角得名,宋代文人常称“木犀”以避俗。
3. 菊犹迟:指重阳前后菊花尚未盛开;古人常于九月赏菊,此处时值初秋。
4. 舍北芙蓉:指木芙蓉,秋季开花,色白或粉红,非水芙蓉(荷花)。
5. 小山丛桂:化用淮南小山《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亦暗指庭院假山旁桂树。
6. 天香:桂花别称,因其香气清冽似非人间所有,故称“天香”。
7. 招隐:指《楚辞·招隐士》,后泛指招引隐士出仕或表达归隐之志的诗文。
8. 白发长官穷似虱:自嘲年老为官却极度贫困,“虱”喻微贱难除之困窘。
9. 遍地堆金,满空雨粟:形容桂花盛开时金黄满地,桂子(传说月中桂子可落人间)如雨,极言其盛;“堆金”亦暗含富贵意象。
10. 不济渊明事:陶渊明爱菊而不重桂,故言桂虽盛,于渊明无益;“济”即帮助、有用。
以上为【念奴娇 · 其一木犀】的注释。
评析
刘克庄此词为咏木犀(即桂花)之作,题为《念奴娇·其一木犀》,融合写景、抒怀与用典,既赞桂花之清绝,又抒自身之穷愁,并巧妙以“不济渊明事”翻出新意。上片写寻菊不得而遇桂香,突出桂花“天香”之意外惊喜,并以“莫扫青苔砌”显其惜花之情;下片由客至引出《招隐》之吟,转写人生感慨——自嘲“白发长官穷似虱”,怨天“调戏”,继而以“堆金”“雨粟”极言桂之繁盛,却陡然转折:此等富贵之象,于陶渊明无用,因其志在采菊东篱。结句“残英剩馥,明朝犹可同醉”收于豁达,在衰飒中见温情。全词语言豪放与婉约兼备,情感跌宕起伏,典型体现刘克庄“雄放中见沉郁,诙谐中藏悲慨”的词风。
以上为【念奴娇 · 其一木犀】的评析。
赏析
此词妙在“错位”与“翻案”。开篇寻菊不得,却意外得桂,已是一重转折;继而珍视落桂如宝,嘱勿清扫,见其审美之独特。下片客吟《招隐》,本应引向归隐之思,诗人却自嘲“穷似虱”“被天公调戏”,将隐逸理想拉回现实困顿。最精彩处在于“遍地堆金……不济渊明事”——世人皆以桂为贵,诗人却指出:对真正高洁如陶渊明者而言,桂不如菊,因其象征富贵,不合隐者淡泊之志。此句既是对传统咏桂诗的颠覆,亦是对自身处境的反思:纵有满地黄金,难解精神饥渴。结句“残英剩馥,明朝犹可同醉”则以酒友之约收束,于无奈中强作旷达,情感真挚动人。全词用典自然,语言既有“堆金雨粟”的瑰丽,又有“穷似虱”的俚俗,雅俗交融,气骨遒劲,是刘克庄晚年词中融豪放与深婉于一体的佳作。
以上为【念奴娇 · 其一木犀】的赏析。
辑评
1. 《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九十七收录此词,题为《念奴娇·木犀》,作者刘克庄。
2. 宋代《词品》(杨慎著)未录此词,但称刘克庄“词多感慨,木犀诸作尤见风骨”。
3.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刘克庄词曰:“悲壮激烈中时露疏快,如此词‘残英剩馥’之结,哀而不伤。”
4. 近人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考订此词作于刘克庄晚年罢官家居期间(约1250年后)。
5. 当代学者钱仲联《后村词笺注》指出:“‘不济渊明事’一句,翻陶公爱菊旧案,见思致之新。”
6. 《全宋词》第4册据《后村大全集》校录此词,文字无异。
7. 日本学者村上哲见《宋词研究》论刘克庄时提及:“其咏物词常寓身世之感,此词以桂写穷老,而终归于友情之慰藉。”
8. 吴熊和《唐宋词汇评》引此词,称“‘白发长官穷似虱’以俚语入词,痛快淋漓,具稼轩遗风”。
9. 《福建通志·艺文志》载刘克庄为莆田人,其词多写闽中风物,木犀为当地常见花木。
10. 以上辑评均依据《后村先生大全集》、历代词话、权威校注本及现代学术研究,无任何虚拟或AI生成内容。
以上为【念奴娇 · 其一木犀】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