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因羞愧而未能归来,是因为辜负了牡丹盛开的时节,如今回来时,花已凋谢,树上早已结出果实。世人多寡情,可怜我年岁渐老;唯有你寄来诗歌,让我在暮春中无所遗憾。那昔日玉台宴饮、醉看朝霞般的赏花盛景已不复见,金缕曲中“空折枝”的哀叹依旧传唱。从今往后,我们年年定能相见,我也想效仿隐居田园的老农,向樊迟那样去学习种菜种花。
以上为【杭州牡丹开时,仆犹在常、润,周令作诗见寄,次其韵,复次一首送赴阙】的翻译。
注释
1. 杭州牡丹开时,仆犹在常、润:仆,谦称自己。常、润,指常州与润州(今江苏镇江),当时苏轼任职或旅居于此。
2. 周令:姓周的县令,具体姓名不详,应是苏轼友人,时任杭州属地官员。
3. 次其韵:依照他人诗作的韵脚和用韵次序写诗唱和。
4. 负花期:错过了观赏牡丹的最佳时节。
5. 已见成阴结子时:花落结果,树木成荫,形容时节已过,青春不再。
6. 与物寡情怜我老:世人对万物情感淡薄,连带也让人觉得我已衰老无人关心。
7. 遣春无恨赖君诗:幸有你的诗作寄托春思,才使我面对春尽而无遗憾。
8. 玉台不见朝酣酒:玉台,华美的楼台,代指昔日赏花宴饮之所;朝酣酒,清晨饮酒赏花的情景。
9. 金缕犹歌空折枝:金缕,指《金缕曲》或《金缕衣》,古曲名,有“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句,此处化用其意。
10. 欲师老圃问樊迟:老圃,有经验的园艺老人;樊迟,孔子弟子,曾向孔子问种菜之事,语出《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此处表示欲弃仕途,归隐田园。
以上为【杭州牡丹开时,仆犹在常、润,周令作诗见寄,次其韵,复次一首送赴阙】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杭州牡丹花开之时未能亲临观赏,由友人周令作诗相寄,遂次其韵酬答,并另作一首送行之作。诗中既有对错过花期的惋惜,也有对友情的珍视与人生迟暮之感。前两联抒情自然,以“负花期”起笔,带出时光流逝、人事蹉跎之叹;后两联借典用事,含蓄表达退隐之意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豁达中带悲凉的心境。
以上为【杭州牡丹开时,仆犹在常、润,周令作诗见寄,次其韵,复次一首送赴阙】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以“羞归”起势,直抒胸臆,点明因公务羁绊未能赴杭赏花,归来已是花落果熟,充满时不我待之叹。“负花期”三字既写实又寓情,将自然节候与人生阶段巧妙结合。颔联转写内心感受,“与物寡情”一句道尽宦海孤寂,而“遣春无恨赖君诗”则凸显友情温暖,使悲而不伤。颈联用“玉台”“金缕”两个典故,追忆往昔繁华,对照今日冷落,虚实相生,余味悠长。尾联宕开一笔,由惜春转向超脱,以“年年定相见”寄望未来,更以“欲师老圃问樊迟”表达归隐之志,体现苏轼一贯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思想倾向。全诗融叙事、抒情、用典于一体,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堪称次韵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杭州牡丹开时,仆犹在常、润,周令作诗见寄,次其韵,复次一首送赴阙】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清婉有致,虽应酬之作,而情真意切,非俗手可及。”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起语沉痛,中幅温厚,结处洒然有出世之想,通体俱见性情。”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与物寡情怜我老,遣春无恨赖君诗’,十四字道尽宦游迟暮、知己难得之感,真名句也。”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此类唱和诗,往往于寻常酬答中见襟怀,此篇‘欲师老圃’之语,与其晚年心境吻合,可见其归隐之思久矣。”
以上为【杭州牡丹开时,仆犹在常、润,周令作诗见寄,次其韵,复次一首送赴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